2025年08月15日 

第07版:万象

商家不做外卖没客流,做了难盈利

外卖大战,到底在“卷”谁?

今年4月以来,各大外卖平台掀起了激烈的 “补贴大战”,纷纷推出高额优惠券吸引顾客下单,各平台订单量屡破纪录。半年时间,平台砸下近千亿资金,补贴券满天飞。表面看,消费者得了实惠、商家也能多卖货,好像两全其美。然而,不少餐饮商家反映,“补贴战”后钱没多赚,生意反倒更难做了。

“不做没客流,做了难盈利” 商家陷入两难困局

外卖大战中,奶茶咖啡是主战场。在安徽合肥某商场内的一家甜品店,过去一个月在京东平台销售超400单,7月该平台营业额11207元,实际营收仅6082元。店长称,甜品成本加包装约占45%,当月需5043元,实际收益仅1039元。如果算上店面租金和人工成本,7月份外卖订单的收入处于亏本状态。

“言西早”是位于湖南长沙县的一家营业近10年的快餐店,主营手工粉、盖码饭等各类快餐,目前共四家分店,在美团、饿了么外卖平台均开通了外卖业务,日均近1000个外卖订单,看似销售量很高,但每一单外卖的利润却很低,甚至根本没有利润。

以该店一张美团账单为例,一份20元的口味鸡丝面,如顾客到店堂食,商家可实际收取20元。但顾客通过外卖平台下单时,商家要承担6.6元活动补贴、1.04元平台佣金和2.45元配送费,商家到手10.9元,约为商品原价的一半。“外卖平台必须要做,因为能增加店铺曝光率。但平台高额的补贴却让很多商家陷入“为单忙活”的困境。”老板谭聪告诉记者。

那么,外卖平台真的能为商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客流量和收入吗?记者通过查阅该店的美团后台数据发现,平台“补贴大战”确实带动了订单增长。

数据显示,该店近30日内下单新客增加了1514人,占下单总人数的55.4%。其中营业收入增长了17847元,看似增幅显著,但与此同时,商家的“补贴及支出”费用也同步上涨16688元,几乎与新增营收持平。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主流外卖平台的抽成机制颇为复杂,不仅包含基础佣金,通常为订单金额的5%~10%,且设有1.04元保底等固定支出。另外,若商家想获得平台曝光,占据平台靠前位置,被更多顾客看到,就必须参与满减、折扣等各类促销活动,这些活动往往需要商家承担一部分费用。

而让商家两难的是,如今大多消费者依靠平台获取商家信息,若不参与平台活动、缺乏线上曝光,商家很难被目标客群知晓。可一旦上线外卖,堂食客人又会转向线上下单,直接导致到店人数减少。这种“不做外卖没客流,做了外卖难盈利”的困境,让许多商家不得不被动卷入外卖平台的规则体系中。

“卷价格”应向“卷价值”“卷服务”转变

为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保证商户、消费者、外卖骑手等多方利益,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已经于今年5月份、7月18日、7月31日,约谈了相关平台企业,并对网络交易平台向平台内经营者收取佣金等收费行为进行规范。

目前,曾经在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外卖平台App上随处可见的“0元购”等夸张补贴广告已不见踪影,但一些外卖红包推送依旧诱人。网页上显示“官方补贴、全网低价、免运费”的字样吸引着顾客下单。

专家表示,外卖大战的实质是资本驱动下的“以烧钱换市场”为特征的“内卷式”博弈,其本身就是“不可持续陷阱”。

从消费者角度而言,短期内能享受外卖大战带来的低价福利,收获“薅羊毛”的快乐。但长期看,商家为压缩成本,可能降低食材品质、缩减包装成本,甚至通过“幽灵厨房”提供低质餐品,导致食品安全风险上升。

从骑手角度而言,订单暴涨、商家出餐变慢,配送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同步加剧。而商家迫于经营压力,放弃品牌建设,转而聚焦低价策略,则会致使市场同质化加剧。

短期“价格内卷”看似让利于用户,长期来看却可能导致行业生态失衡,最终受损的仍是消费者利益。

各方都在期盼平台经济的竞争焦点,从“卷价格”向“卷价值”“卷服务”转变,唯有共建共享、规范有序的平台生态,才能为中国餐饮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注入真正可持续的增长动力。

据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