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人才、机制协同发力
兰溪新质生产力破土成林
记者 汪雪吟
导报讯 近日,在位于兰溪高新区的浙江雪波蓝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一批冷链集装箱正在进行最后的等离子消杀测试。该公司董事长陈金红表示,通过这项物理消杀技术,冷链运输中的货损率得以显著降低,千里之外的客户也能享用到更新鲜的蔬果。
这是兰溪以创新为支点,撬动发展新动能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兰溪紧紧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两篇大文章,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结出累累硕果。
雪波蓝的突围故事,是兰溪创新平台结出的硕果之一。2021年,在兰溪市科协的精准对接下,该公司与浙江师范大学李盛博士团队合作共建博士创新站。高校尖端的低温等离子生成技术与企业急需的冷链解决方案在此碰撞融合。“我们投入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全力攻克物理消杀与冷链系统融合的难题。”陈金红介绍,团队最终实现关键突破,成功调控等离子浓度、消除臭氧污染,将能耗降至传统设备的十分之一,关键病原体杀灭率达到90%以上。
这个看似微小的平台,却释放出巨大能量。它不仅助力雪波蓝联合高校成功申报浙江省“尖兵”计划项目,获2000万元研发资金,更成为引才育才的“加速器”——引进包括斯坦福大学在内的国际顶尖专家2名,联合培养硕士生20名,助推团队核心成员晋升正高级职称,产出多项专利,并参与制定6项国家及行业标准。2023年,雪波蓝升级为金华市专家工作站。如今,其融合蓄冷组件与微通道工艺的可移动预冷单元箱已实现量产,将预冷环节直接推进至田间地头,彻底变革生鲜保鲜模式。
放眼兰溪,雪波蓝并非孤例。15家专家工作站、16家博士创新站如“创新星火”,已形成覆盖多领域的创新网络,人才与科技正通过多元化机制实现深度耦合。例如,在致德新能源的专家工作站,依托武汉大学专家团队的“把脉问诊”,企业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实现阶段性突破,年轻研发人员也在“传帮带”中迅速成长。
平台、人才、机制协同发力,正转化为兰溪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近年来,兰溪持续加强平台建设与人才引育。通过深化“揭榜挂帅”机制,已成功揭榜6项技术难题;借助“科技副总”双向选聘,推动36名高校专家下沉企业;积极构建大孵化集群体系——康恩贝成功创建全省重点实验室,锂威则牵头组建金华市锂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
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流水线的规模应用,从高校的学术论文到田间的保鲜实效,兰溪的创新实践生动表明:新质生产力并非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能够切实推动产业升级、惠及民生经济的“日用品”。当越来越多青年博士带着智慧走进车间,当一项项“卡脖子”技术在生产线上被攻克,兰溪创新驱动发展的脉动也越发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