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做就一直做,直到做不动为止”
卢锦忠:44年如一日就为一把扫帚
记者 王 佳 朱彦轩
导报讯 在兰溪市黄店镇蒋塔村,房前屋后生长的金丝草,是村民口中的“黄金原料”——用它扎成的扫帚,不仅是清扫工具,更串联着几代人的手艺传承。近日,记者在该村见到了手艺人卢锦忠,他是村里为数不多坚持手工扎扫帚的手艺人之一。
今年64岁的卢锦忠,20岁就跟着父亲学扎扫帚,至今已与这门手艺相伴44年。“以前一把扫帚批发才一角五分钱,现在手工扫帚少了,价格涨到了15元一把,但做法一直没变。”卢锦忠说,金丝草要在重阳节前后收割,割下后得晒足4天,防止发霉,还要清理叶子、修剪枝头。
扎扫帚的关键在捆扎。卢锦忠的手法娴熟:先将金丝草根部绕绳勒紧做“柄”,再逐层添草、逐道捆绳,根部多绕几道求稳固,往上略减绳圈求轻便。“我爸当年教我,一定要做得稳、做得正、捆得紧,扫帚丝要齐整,这样用着才不掉毛。”凭借这份细致,他3分钟就能扎好一把扫帚,天气好时一天能做上百把。
除了金丝扫帚,卢锦忠还做竹丝和芒花扫帚——竹丝硬适合扫水泥地,芒花软适合室内除尘,批发价分别为15元和12元,因品质好,周边乡镇的老板常主动联系他订货。一年下来,他能做1000到1500把扫帚,收入一万多元,用以补贴家用。
如今,村里年轻人多外出谋生,嫌做扫帚这行当辛苦利薄,肯学的人寥寥。但卢锦忠没想过放弃:“现在还不老,能做就一直做下去,直到做不动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