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5支00后青年实践队走街串巷“看”兰溪
记者 吴金泓 通讯员 梅嘉浩
导报讯 近日,在由共青团兰溪市委发起的“青兰同心”大学生实践活动中,5支00后实践小队深入兰溪街巷、古镇、园区、商超与景区,以青春视角解锁兰溪的多元魅力,用实地调研为兰溪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与青年创业注入新思考,形成了多份饱含温度与洞察的实践成果。
凌晨5点的游埠古镇,早茶摊的热气裹着肉沉子的香气,这是属于兰溪的烟火气。实践小队“重生之走不出兰溪生态美食圈”的成员们,用脚步丈量这座有着“江南第一早茶”美誉的古镇。他们聚焦游埠“非遗三绝”——肉沉子、豆腐汤圆、游埠酥饼,通过镜头记录摊主忙碌的身影,与传承人数小时的面对面访谈,摸清了非遗美食的制作技艺与传承故事,梳理出古镇在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中的平衡路径。老摊主们坚守手艺几十年,但也在尝试用短视频吸引年轻人。小队成员表示,游埠古镇的“根”在非遗技艺与早茶文化,而“新”则藏在年轻摊主的创新经营、古镇文旅与美食的融合中,这份调研记录,也为古镇后续非遗保护与文旅推广提供了鲜活素材。
在兰溪的街头巷尾,两家特色小店成了“青兰行·小店星火计划”小队的调研焦点。他们蹲点“周一冰室” 与“码头来信”咖啡店,用镜头捕捉店铺的独特氛围:“周一冰室”的复古装修与精致甜品背后,是年轻店主对 “慢生活”理念的坚持;“码头来信”的木质桌椅与手冲咖啡里,藏着店主卢飞“用咖啡连接社区”的经营哲学。小队成员不仅为两家店铺分别制作了主题宣传片,还特意拍摄了对卢飞的深度访谈短片,“开店不是为了赚快钱,而是希望这里能成为邻里聊天、年轻人交流的‘树洞’”,卢飞在访谈中提到的社区情怀被小队完整记录并传递。“这些小店是兰溪的‘城市微光’,我们想让更多人看到它们的温度”,小队成员透露,宣传片上线后,已有不少市民专程打卡,为小店带来了新客流。
“真正的产业观察,要走进园区的厂房与办公楼。”“园区青年业态解码队”的成员,把调研重点放在了兰溪菁英数字经济产业园与光膜小镇。在菁英数字经济产业园,他们发现“孵化器+产业园+资本投融+人才服务”的“四位一体”运营模式,正为青年创业者打造“一站式”支持:从创投基金到人才招聘,从政策解读到技术支撑,这里成了青年创业的“沃土”。而在光膜小镇,小队则精准捕捉到产业发展的“需求点”:一方面,小镇急需光学膜、化合物半导体等领域的企业入驻,企业也面临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园区青年员工对生活配套的需求迫切——“没有奶茶店、水果店,下班后想喝杯冷饮都要跑很远”。针对这一痛点,小队建议在小镇邻里中心引入“水果+冷饮+蛋糕”一体的便民店铺,既满足青年需求,也为创业者提供新方向。此外,光膜小镇的工业旅游潜力也被小队挖掘,“这里有书吧、健身区,生态环境好,还能让年轻人了解光学膜的研发过程”。该小队建议小镇加强与高校合作,推出研学项目,既科普产业知识,也为企业储备未来人才。此前,小镇已接待新西兰国际交流生开展研学活动,也验证了这一思路的可行性。
“青年喜欢什么样的商超?创业该选什么项目?”带着这样的疑问,“Mall里的生长实验室”小队用问卷、访谈等方式,对兰溪两大商超展开调研。从收回的有效问卷来看,65.15% 的青年希望商超新增“自习或办公友好型主题咖啡馆”,50%期待“文创手作或DIY工作室”,免费充电站的需求占比更是高达68.2%。小队还发现,当下兰溪青年消费呈现“高频率、低客单、重体验”的特征:年轻人更愿意花20元买一杯有设计感的咖啡,而不是一次性花几百元买大件商品。基于这一洞察,小队提出青年创业优先选择“轻资产、强体验”项目的建议,并呼吁商超推出租金减免政策,降低青年创业门槛。
诸葛村的八卦布局、长乐村的明清古建筑、兰溪古城的青石板路,吸引着“孔明的锦囊团”小队深入探索。他们白天穿梭在景区记录游客动线,晚上整理田野调查笔记,最终形成了一份翔实的调研报告与调研视频。“青年游客不爱‘走马观花’,他们喜欢打卡小众景点、体验非遗手作”,小队发现,诸葛村的“诸葛亮文化”可结合剧本杀、研学活动吸引年轻人,兰溪古城的老建筑则可改造为文创空间或青年民宿,这份包含“业态创新建议”“游客体验优化方案”的报告,为后续景区升级提供了“青年视角”。
“从古镇到园区,从小店到商超,我们看到了兰溪的多元魅力,也想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家乡做些事。”实践队员叶思惠说。共青团兰溪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邀请高校实践团队走进兰溪,让青春力量与古城发展同频共振,共同书写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