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温暖故事
农民夫妇深山坚守十余载守护“国宝”小鲵
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火烧坪乡青树包村的深山里,有一对普通的土家农民夫妇,他们用十多年时光,守护着一群特殊的“国宝邻居”——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有“生物活化石”之称的中国小鲵。
天刚蒙蒙亮,青树包村还裹在山雾里,林大赤、肖华平夫妇攥着电筒,朝着屋旁那方水池走去。这里,是他们守护了十年的地方,也是中国小鲵赖以生存的家园。
“哪能想到啊,当年田埂边水坑里常见的‘土泥鳅’竟是国宝!”提起与中国小鲵的缘分,林大赤的思绪一下子飘回了十多年前。那时她在田间劳作,县林业局的工作人员翻山越岭来到青树包村调查,当他们指着水池里的小东西,告诉林大赤“这是中国小鲵,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时,她整个人都愣住了。
也是从那天起,这方小小的水池,成了夫妇俩最记挂的地方。摸清小鲵“春天产卵、之后回到山林湿地”的习性后,林大赤和肖华平有了固定“生物钟”,每天早晚、农闲时都要来看几眼。“刚开始不懂,看见它们绕来绕去,还以为是迷路了,过了一会发现一坨卵哦。”林大赤笑着回忆,后来才知道那是小鲵在寻找产卵的最佳位置。
为了这些小邻居,夫妇俩还“自断生路”。周边原本用来生活用水的水池年久失修,亟需淘洗,肖华平原本打算砌上水泥、盖上盖子,让水池更规整,可一想到盖子会挡住小鲵进出,便把工具收了起来:“水池不淘洗,敞着就敞着,小鲵能来产卵才最重要。”如今,那些没修整的水池,依然是小鲵每年春天的产床。
夜幕降临,山坳里只剩下虫鸣。“你快看,那里有四个,凑成一坨呢!”林大赤压低声音,语气里满是抑制不住的欣喜。微弱的光束下,几条小鲵贴着溪底爬行,尾鳍轻摆,偶尔探头捕食,模样格外可爱。夫妇俩赶紧掏出手机,小心翼翼调整角度,将小鲵产卵、爬行、捕食的瞬间一一记录。
为了更好观察小鲵,夫妇俩不分酷暑寒冬,常日夜蹲守水池边。观察与拍摄小鲵成了二人共同爱好,十多年来,夫妇俩的手机里存满了小鲵的影像资料:从破卵而出的幼体,到互相啃食的残酷生存竞争,再到受伤小鲵康复重生的欣慰。这些第一手影像,成为研究中国小鲵的宝贵资料。
夫妇俩的坚守,如春雨润物,悄然改变着周边村民的观念。曾经被视作“不起眼”的小生物,如今成了大家共同守护的“宝贝”。有外来人员靠近水池时,村民会主动上前提醒:“这是保护动物,可别打扰它们!”
作为“高山蔬菜之乡”火烧坪乡的农户,种植蔬菜本是林大赤夫妇的主业,可他们为守护小鲵,在耕地选择上做了诸多“让步”。更让人动容的是,水池旁三亩多能种高山蔬菜的梯田,因紧挨着小鲵栖息的森林,夫妇俩干脆弃耕——要知道,当地一亩蔬菜一年能带来几万元收入。“钱少赚点没关系,不能让小鲵没地方住。”肖华平说得实在。
“现在小鲵已升级成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了,更得好好守着!”如今,守护中国小鲵已经成了林大赤夫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对土家夫妇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只有一个朴素的心愿:“希望今年蔬菜能丰收,小鲵也能平平安安长大。” 据《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