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 

第04版:融媒号·乡村

香溪上李村晚稻开镰收割

快速培肥助增产 村民拾穗传美德

记者 徐正达

导报讯 昨天,在兰溪市香溪镇上李村,连片的农田稻浪翻滚,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伴随着隆隆机声,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被收割机的滚轮卷入,经过脱粒、碎秆等工序后收入机舱,被输送到运粮车中。

浙江农资集团科技有限公司兰溪项目负责人盛宏站在田边,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说,他们负责运营马涧镇和香溪镇的7600亩土地。这几天,5台收割机持续运转,一天就能收割300到400亩。目前,马涧镇的3000亩晚稻已经收割完毕,香溪镇的4600亩晚稻也已收割了1300亩。

说到粮食产量,盛宏表示喜忧参半。“今年持续经历了50多天的高温干旱天气,对粮食产量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马涧镇那边的土地,平均亩产在400公斤左右。香溪镇这边由于靠近水源地,水资源比较丰富,亩产超过了500公斤。而去年的亩产,才465公斤。”他说。

聊起粮食产量增长的秘诀,盛宏透露,除了水源,更重要的是使用了土壤的快速培肥技术。“我们使用的快速培肥技术,是省农科院推广的。按照这套技术方案,能够快速提高土壤有机质和肥力,并调节土壤的PH值,使其更利于农作物生长。”盛宏告诉记者,使用快速培肥技术后,他们的产量逐年提升,特别是在试验田中,晚稻亩产从最初的500公斤达到了今年最高的700公斤,成果显著。

在已经收割完毕的稻田地里,记者看到百余位附近村民自发来这里捡拾遗落的稻穗,场面颇为壮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稻田里捡拾遗落的稻穗是很多人熟悉的场景,也是那个年代美好的回忆。眼下,村民们手拿镰刀和编织袋,仔细搜寻遗落在地上的稻穗,构成了一幅别样的“颗粒归仓”丰收图,让人倍感亲切。

上李村村民蒋秀娟是捡拾人群中的一员。已经70岁的她,身体很是硬朗,在现场一次次弯腰寻找稻穗。“虽然现在大家都富裕了,但是粮食是绝对不能糟蹋的,看着这些稻穗遗落在地里,不捡起来觉得可惜。”蒋秀娟说,小时候捡稻穗是因为缺少粮食,而现在跟她一起来捡拾的人,生活条件基本都很好,但大家都觉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不能丢。“一天下来最多也就能捡几公斤的稻谷,不值几个钱,还不如在家做手工活赚得多,但庄稼人就是见不得浪费一粒粮食。”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