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基础”撞上“不基础”
“工资基础,消费就不基础”“工作能力基础,捅的娄子就不基础”……前段时间,“XX基础,XX就不基础”这个热梗刷屏各大社交平台。它从一句穿搭口诀出发,一路破圈,演变成覆盖职场、校园、日常的全民造句运动。
一句简单的句式,为什么能掀起这么大的共鸣浪潮?它折射了怎样的社会心态?“梗”过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去梗”?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
这个梗的走红,最初源于穿搭博主@张琪JIEJI分享的“基础款显贵口诀”:“上身基础,下身就不基础;上下都基础,配饰就不基础。”
这段讲解“基础款穿搭法”的内容,凭借其朗朗上口又略带魔性的特质,迅速被网友接过去进行二次创作。穿搭区率先“整活”:素色T恤配夸张半裙、简约外套搭亮眼包……各种搭配灵感层出不穷。
随着传播发酵,网友们迅速将句式适配到各生活场景。职场人用“工作内容基础,加班时长就不基础”来自嘲,学生党抛出“题目基础,分数就不基础”调侃内卷,医生更是精准输出“理论基础,临床操作就不基础”……每个群体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专属梗”。
线上玩得热闹,线下也迅速跟进。有奶茶店推出“饮品基础,小料就不基础”的限定款,不少品牌也借势将产品卖点套入句式。更让人会心一笑的是,连中国航天的相关账号也加入“玩梗”行列,用“上身基础,下身可不基础”来讲解火箭结构——专业知识瞬间变成轻松易懂的科普小课堂。
(二)
一个简单句式能引发全民狂欢,背后是它的语言魔力、情绪共鸣和传播密码在发力。
框架灵活,创作无门槛。从语言学角度看,这类梗属于“雪克隆”(snowclone)现象,即一个留有空白、可供填充的造句模板。它保留了“基础”与“不基础”之间的反差逻辑,内容却可以自由组合——吐槽、幽默、科普皆可融入。这种“固定结构+自由发挥”的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创作门槛,让普通网友与创意达人都能轻松参与。
情绪共鸣强,句句是心声。热梗本质上是集体情绪的“翻译器”,它不仅能表达自嘲与吐槽,也能承载积极向上的态度。“基础”所指的,往往是那些我们熟悉的日常现实;而“不基础”则指向我们对现实的超越——有时是幽默的抵抗,有时却是对创意、努力与热爱的肯定。例如,“户型基础,装修创意就不基础”中藏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发型基础,发际线就不基础”则以幽默化解年龄焦虑。这既可以用自嘲释放压力,也能以轻松方式传递认同与鼓舞。
圈层认同快,社交属性强。热梗自带“社交货币”属性,能快速打通圈层壁垒。其简单易学的结构,让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尤其是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迅速成为年轻人之间表达认同的“默契暗号”。传播热梗、参与二创,不仅是跟风娱乐,更是在传递同样的身份信号,这种认同感不断激发分享欲,推动热梗持续破圈。
(三)
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热梗,我们采取一种“外松内紧”的态度:表面上可以轻松玩梗、会心一笑,但内心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其背后的现实,并从中汲取积极的启发。
作为情绪的“安全阀”,而非行动的“指南针”。网络热梗式自嘲,其实是一种情绪防御机制,用来化解尴尬和压力,但过度沉迷可能会让人陷入消极。所以,玩梗可以,但不要被负面情绪所淹没,更不要将热梗当作消极怠工或放弃努力的借口。如果整天把“我能力基础,捅的娄子不基础”挂在嘴边并当真,就可能真的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形成恶性循环。梗是情绪的出口,不应成为行动的入口。
作为社交的“润滑剂”,而非抱怨的“扩音器”。这些热梗之所以能流行,是因为它精准地戳中了许多人共有的痛点,引发了情感共鸣。这种“懂的都懂”的默契,能有效缓解职场中的紧张感,可以迅速拉近与同事的距离,营造一种轻松、有共鸣的团队氛围。但凡事都讲究一个度,滥用这种“符号化”的表达,不仅可能引发语言失范风险,演变成消极情绪的“扩音器”,而且还会削弱我们的深度思考、理性讨论能力,无助于问题解决。
作为短板的“显示器”,而非问题的“遮羞布”。一般来讲,如果自己能契合地“代入”网络热梗,就说明需求和现实、能力和收获之间还有落差。比如,“工作能力基础,捅的娄子就不基础”,说明能力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短板,造成价值不匹配。这就要求我们把热梗当作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不足,并校准自我认知、直面核心矛盾,从调侃走向反思,从共鸣走向改变。一句话,玩梗归玩梗,调侃归调侃,该扛的责任、该做的工作不打折。
面对网络热梗,最佳的姿态是“幽默参与,清醒认知,积极行动”。毕竟,梗只是生活的调味品,而真正的生活需要我们亲自下厨、用心烹饪。在笑过、玩过之后,愿我们都能拥有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改变现状的智慧。
执笔 汪雪吟
扫一扫
码上听《三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