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名叫“香琴”,人如其名,她留给我那些美好记忆,如琴声般悠扬动听,她拨动的琴弦滋润着我的心田。
第一首“琴曲”散发着智慧教导,如乡间竖琴般清新自然。从小受父亲极度宠爱的我,很是娇气任性,对家教有些严厉的母亲表现“叛逆”。记得,一天放学后,母亲要求我先把作业做完再吃晚饭,而我完全不把母亲的话放在心里,非要先出去玩会儿再吃晚饭。
晚上,母亲给我讲了一个有关我外婆的故事。“外婆有7个女儿,妈妈是老大,所以在外婆眼里,妈妈理应承担更多照顾妹妹的责任。但是妈妈也还小呀,不愿意按外婆说的做,常常自顾出门和小伙伴玩耍嬉戏。有一次,妈妈回家时,看到妹妹们都在吃精美的糕点。这种糕点平时很难吃到,妈妈自然不能错过,就跑到厨房向外婆讨要。外婆拿着糕点说,作为姐姐,你没有照顾好妹妹们,按理说没得吃。如果想吃,必须答应以后每天都要照顾她们。因为那份糕点,妈妈明白了自己该为家庭承担一份义务。所以今天,妈妈也要给你定一个规矩:你是小学生,家务活妈妈不让你做,但是,以后必须把作业做完才能吃晚饭。”
说毕,母亲用眼示意身边的父亲。父亲点头同意并肯定地说,这样做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就这样,被妈妈的故事所感染的我,懂得分辨作业与玩耍之间孰轻孰重。
另一首“琴曲”带着教训,似贝多芬钢琴鸣奏曲般苍劲有力。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夜晚,家里鲜有电灯,更别说路灯了。天黑后,母亲很少一人出门,她也要求我和姐姐晚上待在家里。不过,我有时会把母亲的教导置之脑后。有一次,我在同学家做好作业,玩耍至天黑才回到家。
一进家门,我就见母亲拉着脸坐在床沿,吼道:“你怎么才回家,你爸爸去找你了!”不容我分辩,她就拉开抽屉,拿出一根针,一把把我拉过去,就要往我手上扎。这时,父亲回来了,一看到母亲这架势,急忙抱起我,用身体挡住母亲,并低声言语道:“教育教育就可以了,不要扎她。”母亲不罢休,说:“给她一点痛,才能记住。”说时迟那时快,母亲走上前,用针“扎”了一下我的手。我又痛又惊大声哭喊,并挥舞着手臂不让母亲再次“得手”。爸爸迅速拉着我跑到楼上去了。
因为这件事,母亲和父亲发生激烈的争执。我也认为母亲小题大做。她是妒忌父亲宠爱我吧?虽然那只是轻轻一“扎”,却令我从此对母亲更“叛逆”。
可就在那事之后几个月的一天,我惊恐地听到街坊邻居都在议论:同镇的一个女孩子晚上走夜路时,不幸被一男子强暴。那一刻,我幼小的心灵才感受到母亲之前的“教训”是对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越来越感激母亲的那一“扎”。如今的我回忆起那次被针“扎”,仿佛在欣赏一首动人的钢琴曲,而针头拨动“琴弦”的那一段最为感人。
今年,是母亲离开人世的第四个年头。我深信,母亲一直在我身边,琴声缭绕陪伴着我,使我无论在顺境、逆境都能坦然处之。
母亲节这一天,我要采集一束玫瑰花,把浓浓的花香送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