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王月 文/图
一场初夏的暴雨过后,碧空如水,天高地阔,山川如画。我们走进传统古村落——倍磊。对于佛堂倍磊,大多数义乌人都非常熟悉,但可能少有人知道倍磊曾被称为“双溪六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双溪六石”的渊源奥秘,追溯千年繁华古村的记忆。
聚风水灵气 汇古人才智
“你知道‘倍磊’曾经被称作‘双溪六石’吗?”说起倍磊村名的由来,村民陈先生便有无尽思绪。相传数百年前,倍磊祖先陈氏对堪舆风水略有涉猎,路过义乌时,看到此处南屏八保山脉,北望千顷平畴,东靠丘陵,西临义乌江,村内有两条溪水蜿蜒流长,溪边平滩上还卧着六块巨石,认为此地前有朝山,后倚来龙山,东、西两条溪水似玉带环绕,又有形为狮像、龟蛇的山把守水口,山环水绕的地理条件,高度符合了一个村镇成形的风水要求。因此陈氏祖先决定就在此处定居落户,繁衍生息。
“双溪六石汇玉流,五桥四枧把门守。”一对门联高度概括了倍磊的地理特征。
其中“双溪”,即东溪与西溪,源自八宝山及余脉。这两条溪水既解决了人们生活用水又滋润着千顷良田,被倍磊人亲切地称为“玉流”“母亲河”。
而散落于倍磊的六石,则是这里的“风水石”,也是倍磊的镇村之宝,村名也源于此:三石成“磊”,六石则为“倍磊”,细思之下不得不赞叹先人之聪颖,令人拍案。
而“五桥”“四枧”,则是指建于双溪之上的半溪桥、田大桥等石桥以及桥头堰、石硌堰、双溪堰、大坑堰等堰坝。通过堰坝,聪颖的倍磊人堵水引流,灌溉农田,使得这里的农业自古旱涝保收,有当地流行的民谚可为证明:“大旱三分收,大涝三分成。”
访老街古巷 寻古迹遗存
倍磊村居环水而建,可谓是峰峦叠嶂,溪流映碧,占尽地理优势。据传,倍磊街于明代起日渐繁荣,在清代以及民国时期达到鼎盛,是义乌曾经的第一大村,留存明清古建筑有近百座。
在陈先生的引导下,我们穿行于倍磊老街,一幢幢古色古香的明清古建依次呈现。踏着石板斑驳的道路,一路向前,灿若列星的建筑遗存在眼前一一展现。率先映入眼帘的是“倍磊街”的中点——街心殿。街心殿悬空立于巷道之上,四周建有双层飞檐,屋面饰有“歇山顶”和“剌天画戟”,气宇非凡。老街以街心庙为圆心,呈东西、南北两条大道纵横布局,沿街古建筑密布,足以令每一位前来的游人咋舌称赞。目前村内有市级以上文保单位、文保点15处,挂牌的历史建筑共有20多处,在“三普”登录的历史建筑共有48处,全村传统风貌的建筑占70%以上。随街一瞧,每一幢建筑仿佛都在述说着它的故事。
倍磊素有“十七祠堂十八庙”的说法。“十七祠堂”分别是:陈大宗祠、巽十九公祠、德三公祠、聪一公祠、聪三公祠、禄七十五公祠、廉堂公祠、一信公祠、合德祠、盛才公祠、百川公祠、九如公祠、美才公祠、报本祠、务本祠、景行公祠及新祠堂。“十八庙”中,龙王庙、街心殿、灵司公庙最是为人熟知。它们星罗棋布地散落在老街的崎岖巷道里,走进内部细细观察,只见布局错落有致,结构大气端庄,屋瓦鳞次栉比,木雕栩栩灵动,于细枝末节中传递着百年盛世留下的繁华气息。
而在倍磊众多的厅室楼阁中,最出名的当属九思堂和仪性堂。仪性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建筑面积约1900平方米,不但规模宏大,门面气派,厅堂华丽,其精湛高超的砖雕与木雕都堪称一绝。尤其是砖雕之精美,可称义乌城内之最。九思堂则建于清嘉庆三年,寓意为人处事要“九思有益”,是为儒商之所,精美不逊仪性堂。
忆明清埠头 原是兴商地
“倍磊古建筑群的成形时间大约都在明清时期,他们和近现代新建筑错落在一起,相辅相成,与一代代倍磊人的生活早就有了密不可分联系。”陈先生正说着,空气里烛火香、茶叶香、饭菜香忽然迎面而来,人声也愈见嘈杂,叫卖声、笑语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原是走进了老街的商铺所在。
老街不远处是一座凌空而建的龙皇亭,红漆重檐四柱,内饰有八角藻井,尽显大气。亭下正对面有一湾小潭名曰:龙皇井。偶遇一位老人临潭浣洗衣服,谈起龙皇井的年岁,老人说道:“此处便曾经是倍磊埠头之所在。”
据史料记载,义乌江进入倍磊区域后,水势突然变得平缓、江面宽阔,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因此也叫倍磊埠头。区位和交通的优势引发了集市贸易的兴盛,到了明清时期,倍磊成了重要的商埠,交通便利和商业繁荣,使倍磊形成了“街、市、埠”三者合一的独有商业模式,富裕了一代又一代倍磊人。
相传早在明朝中叶和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时期,倍磊街的商业都曾盛极一时,街路两边开满了酒肆、客栈、茶店、肉铺、当铺、杂货店、南货店、盐坊、豆腐坊……
“当时倍磊街的商业繁荣程度,仅一个观音堂米行就足以说明。”村民介绍,观音堂米行遗址就在老街西大门旁。曾经是个以交易大米为主的粮食交易市场,这个交易场所因处在观音堂寺庙四周约20亩的空基上,故称观音堂米行。每逢农历逢单的集市,倍磊四邻八乡的农民及来自东阳、永康、金华邻县的粮食商贩都往这里赶。一时间,手提、肩挑、车拉粮食的小商小贩,把20亩面积的场地挤得满满的。“倍磊村里大大小小的碾米房有20多个,村民们将黄澄澄的稻谷变成白花花的大米后,纷纷送至观音堂米市。”
简单几句描述,就可以想象当时的盛况。望着眼前青砖石板的街道,古朴素雅的街景,悬于门店的旌旗,时光恍惚间如水倒流,隔着百年岁月的商贩叫卖声,好似就在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