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群言堂

⦾聊 天

下棋与观棋

张树民

棋手与观棋者矛盾由来久矣,以至于须“观棋不语”。

平日下棋,不同于竞技,大多为寻趣。棋手之间虽有博弈,但没必要争得你死我活。假使只有两人对弈,场面通常很和缓;而观棋客越多,往往就越易出现粗门大嗓互责,面红耳赤相怼的情形。这种心态的变化、矛盾的产生,主要源自棋手和观棋者的格局、胸怀和水平,以及对“权威尊严”和主次地位的本能保护。

俗语云:“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这似乎是下棋与观棋者应遵循的潜规则。按此说法,倘若观棋而语,便被扣上小人的帽子;倘若落子有悔,那便是猥琐小男人。我琢磨再三,总觉得甚为荒唐。

不可否认,棋手是下棋的主角,是主要决策者,对最终棋子布局在哪儿,握有终极决断处置权。而观棋者,无疑是配角,是“吃瓜群众”,仅为参与者,顶天算“参谋助手”,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仅供棋手参考。一般来说,观棋者也会有倾向性,有的倾向棋手A,有的倾向棋手B,为拥趸,如同“粉丝”一般。这就以棋手为核心,自然形成竞争的团队。

倘若眼看自家棋手走了漏步,很可能造成“满盘皆输”的恶果,“粉丝”们却三缄其口,不言语不提醒,只围着看笑话,无论如何,算不得君子所为吧?反之,假使棋手已“山穷水尽”,恰有观棋者“指点迷津”,又很讲究方式方法,使棋手乐于接受,于是,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这高明的观棋而语者,又岂能划入小人行列?

不过,有一点必须申明,棋手与观棋者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角色定位,分清主次,不缺位,也不越位。做到两者共同维护团队利益,统一目标,坚定赢棋信念,各尽其责——棋手要仔细分析利弊,统揽棋局,对观棋者的“点子”,要分清高招儿妙招儿、昏招儿臭招儿,择优而用,最终落实到棋盘上。这就是又有民主,又有集中的最好体现。怕就怕棋手刚愎自用,格局太小,鼠腹鸡肠,听不得不同意见,动不动就把“谁说了算”挂在嘴边。而有的观棋者,也常常忘记从属角色,一时兴起,不管不顾,执棋落子,“主仆”颠倒。其结果,不仅棋局一团糟,而且加剧鸡争鹅斗,似有觊觎“鸱得腐鼠”之嫌,使团队分崩离析,最终一败涂地。

看来,观棋语或不语,根本谈不上是君子还是小人。关键在于棋手是否有听取不同意见的雅量和博采众长的亲和力;还在于观棋者的棋艺水准,以及发表主张的艺术。如我这等臭棋篓子,还是闭嘴的好,因为乱支昏招儿势必触犯“权威尊严”,惨遭喝斥,亦为人之常情。若身怀绝技,招儿招儿见效,但依然不受青睐,甚至同样受到申斥,如此棋手必定存在独断专行的大问题,或是“武大郎”一个,还是离其越远越好。

其实,观棋者无论如何支招儿、评说,无非旨在助棋手赢棋。假若两者互相信任,并达到某种默契,便会同呼吸共命运。赢了,同高兴;输了,一起反思汲取教训,同分忧,大不了从头再来。况且,棋手未必都高明,观棋者也未必全愚钝。倘若棋手一概排斥观棋者的“参与意识”,很难说是明智之举。依我看,莫如真把自己当“棋仆”,欢迎观棋者随便评说指点,只要棋手头脑清醒,具有足够明辨是非的决断力,自然兼听则明,取胜的保险系数就会更大些。毕竟,拥趸为成事之基。

常言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迷者”若总是拒绝“清醒者”的谏言,“迷者”依旧“迷”。因此,切莫怕人点步骂臭棋。有人点步,有人骂臭棋,正说明观棋者还心存希望。否则,便拥趸尽失,寡人无助了。独木再秀,难成森林;鲜花再红,无绿叶则枯。

棋道若此,世事莫不若此,请各路棋手三思。

2020-07-24 张树民 ⦾聊 天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31951.html 1 3 下棋与观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