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龚盈盈
实习生 周昕玥 文/摄
有人说他是不合格的企业负责人,大多数的精力都放在了扶贫工作上;也有人说他是自己的恩人,带着他们走出了贫困。他,就是脱贫攻坚路上的“带头人”——周伟力。投身来料加工扶贫20年,使得一项项产业落地开花,促成义乌与全国60多个县(市、区)签订合作协议、往贫困地区发放超300亿元加工费、带动50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致富不忘本 走上扶贫之路
“走出去,再走回来。”这句话用来形容周伟力再合适不过。十九世纪末,周伟力从菲律宾归侨后,一直希望能够回馈义乌,回馈社会。作为义乌侨联副主席、福田街道侨联主席,周伟力从自身做起,带动义乌各行业侨胞侨眷,以及小商品市场各行各业的市场经营户和采购侨商,与来自全国各地省市县的贫困人群代表,积极对接来料加工业务,为当地的贫困户带去一拨又一拨订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义乌来料加工行业和精准扶贫的“带头人”。
在市民政局的支持下,周伟力成立了首个产业扶贫机构义乌来料加工联合会。当时,义乌市场由于劳动成本增加,招工困难,使得企业面临困境,而我国广大的山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有着大量的闲散人口和巨重的脱贫脱困任务。于是,周伟力一边尽心尽责,为来料加工经纪人和市场经营户牵线搭桥;一边广泛争取社会资源,为经纪人和来料加工从业人员开展免费培训。
2002年,婺城区为更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与义乌市场开展来料加工深度对接合作,这项任务由周伟力成功完成。2005年,他帮助一名来自河南的农村妇女童静对接来料加工,以改变老家乡亲的生活,如今,这位农村妇女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2009年,在义乌来料加工联合会的积极牵线搭桥下,义乌与山东省台儿庄区正式开启了对接合作。
此后,像这样的牵线搭桥工作,成为了周伟力的家常便饭。义乌周边县市及其他省内外城市为更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纷纷前往义乌市场开展来料加工深度对接合作。在周伟力的带领下,义乌市来料加工联合会引导了数量巨大的订单投放到全国各地,他也因此被聘为“政府顾问”。
创新模式 多措并举促攻坚
201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将对口扶贫协作汶川地区的重任交给义乌,义乌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福田街道侨联主动承接重任。周伟力先后多次带领侨界骨干成员到汶川地区进行调研,收集掌握当地经济发展和导致群众贫困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针对汶川实际,结合义乌市场与福田街道侨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需求旺盛的特点,周伟力创新性谋划了“来料加工+产业培育”模式,将义乌优势与汶川需求有效对接,并承诺在10年内为汶川县提供20亿元来料加工信息和货源,实现从“单纯输血”向“自我造血”的转变。
“浙江慈善奖”是我省公益慈善领域政府最高奖,去年奖项中新增了“脱贫攻坚奖”与“慈善楷模奖”,表彰长期以来在扶贫济困、精准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等方面影响深远的个人或团队,周伟力也因表现突出,获得了“脱贫攻坚奖”。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令周伟力感到来料加工工作卓有成效的,正是这一点。他说,他会一直把这项工作做下去,去帮助更多的剩余劳动力,真正为他们造血,让他们有活干、有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