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林晓燕 文/图
我们身处的这座城市日新月异,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时间会冲淡记忆,也会改变曾经熟悉的模样。今非昔比的校园,你还记得那里的往事吗?数十年的老友,你还能想起他们年轻时的模样吗?那一年,这一天,身边的人和事改变了多少……
有人说,看一张老照片,如同读一段历史、忆一段时光。当翻阅这些数十年前的老照片时,被唤醒的何止是时代记忆……
义乌大成中学有一位退休教师,叫王井均,痴迷摄影数十年。自1984年拥有第一部相机以来,他几乎机不离身,走哪儿拍哪儿,“模特”大多是学生,以记录校园里的一些活动场景为主。
笔者问36年来总共拍摄了多少照片,他自己也说不准,“毛估估应该有10万张以上,拍摄对象数万人次。”照片放久了,容易老化斑驳,为此,王老师将这些珍贵的照片一张张翻拍,将它们从箱子里“搬到”了电脑上。
80年代的“标配”
1984年,王老师用全部积蓄买了一台胶片相机,价格是184元,那时他的月工资是37元。据说,这也是赤岸地区的首批私人相机之一,在当时非常稀罕。
“这个年轻人是八十年代中期在赤岸老街上抓拍到的,穿着刚流行起来的喇叭裤,头发往后吹得高高的,应该还用了定型摩丝。”王老师指着一张黑白照上的“摩登女郎”介绍道。
窥一斑而知全豹。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代印记,从王老师众多的老照片中可见一二。顶着“爆炸头”,穿一条喇叭裤,再架上一副蛤蟆镜,当时谁弄一身这行头走在街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整条街上最靓的仔”。
当时,家境好的男女青年结婚,一般会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如果再算上收音机,就合称“三转一响”。还要讲究牌子,比如说,手表必须是“上海”牌,缝纫机要“蜜蜂”牌、“飞人”牌,自行车一般都是“凤凰”牌和“永久”牌。在那个年代,这些都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数次出现在老照片中的那辆28寸自行车,是王老师的。“好像是1987年凭票买的,永久牌,花了180多块钱,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大概是四五十元。”除了骑行外,他还把这辆自行车作为给大伙儿拍照的道具。
在一张学生上晚自习的照片中,同学们大多趴坐着,视线统一朝向左前方的一台黑白电视机,天线呈钝角之势张开。这张照片是从教室后面往前拍的,这台14寸“西湖”牌电视机,是王老师1985年买的,花了422元钱,快赶上他一年的工资了。“当时很多学生家庭都没有这个,我买的时候村里还没几台。”在王老师的记忆中,那天应该是有什么重要的全国性纪念活动,为满足学生的愿望,他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电视机抱来了。
回不去的青葱岁月
在这些老照片中,除了记录人像外,王老师还将镜头聚焦学生的课外活动,比如运动会、溪边野炊等。
“喏,这张照片是带着学生去爬山,在下山的半山腰上给他们拍合影,有几个孩子手中都捧着刚摘的杜鹃花……”王老师指着其中一张照片介绍说,那时虽然学校条件不怎么好,但学生的课余活动并不单调。
据说,当时经常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野炊活动,都是徒步来回的,走一两个小时很正常,但从没人抱怨,大家玩得很开心。一听到王老师准备拍照的“号令”,大伙儿立马聚拢过来,要好的几个男生搭肩而立,捧着花的女生笑得一脸灿烂。
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美颜,照片上懵懂的少男少女用质朴的方式表达属于他们的快乐。用现在的眼光看,或许那时他们的衣着、发型都很“土”,笑得也很“傻”,但当这些元素聚在一起时,会让观者莫名感动。就是这样的青葱岁月,透着多少人再也找不回的纯真。
岁月如梭,如今,那些老照片中的少男少女已步入中年,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而退休已有几年的王老师依旧痴心不改,不是在摄影,就是在去摄影的路上。他的装备早已升级,用上了几万元的数码单反套机,光一个镜头就要1.5万元。在拍照早已稀松平常的今天,他却愈发留恋当年那一张张饱含期待和兴奋的青涩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