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一本德文小册子——《共产党宣言》在欧洲横空出世。72年后,这本小册子里的光辉思想因为一个29岁青年的努力,在中国星火燎原,点亮了整个神州大地,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提供了全新的选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位青年就是陈望道。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讲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那么,进入新时代,该如何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让信仰的味道更甜。
首先,要不忘初心,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感受“信仰之光”。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时特别强调:“在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在新时代,要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更要有“但愿苍生俱饱暖”的人民情怀。
其次,要永葆初心,在理论武装中坚定“信仰之真”。对一个政党来讲,思想理论建设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信仰信念信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首先来自科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首先是一个理论问题。40年来,正是因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我们才具有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全党尤其是党的中高级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他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他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事实上,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失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多年不读马列著作。
再次,要守护初心,在党性修养中筑牢“信仰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为政之道,修身为本。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在信仰的坚守方面,陈望道先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筹备一大的过程中,因为《新青年》办刊经费问题,陈望道与陈独秀发生矛盾。性格刚直、人称“红头火柴”的他,对陈独秀的责难和家长作风非常失望,提出脱离党组织。组织上派沈雁冰(茅盾)去劝说也无效。他同茅盾说:“你和我多年交情,你知道我的为人。我既反对陈独秀的家长作风而要退党,现在陈独秀的家长作风依然如故,我如何又取消退党呢?”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对理想信念的追求,陈望道明确表示:“我信仰共产主义终身不变,愿为共产主义贡献我的力量。我在党外为党效劳也许比党内更方便。”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虽然离开了党组织,但只要是党的工作,他就会去做;只要党有需要,他都会站出来。1973年9月,已是83岁高龄的他在接受中国新闻社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活着一天,就要为党工作一天。”可以说,陈望道先生以一生的实际行为,践行了“身在党外,心在党内”“不是党员,胜似党员”和“我始终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不懈追求。
最后,要践行初心,在责任、担当与实干中收获“信仰之实”。信仰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需要身体力行的实践问题。共产党员有没有信仰,既表现为思想上有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也表现为具体工作中有没有一种情怀、责任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我们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原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成为受到表彰的全国百位“改革先锋”之一。回顾当年那段曲折的创业史,谢高华坦言,当时一心干事,“只想着对老百姓有益就好,要打破条条框框,我们干部自己的得失又有什么关系?” 他表示:“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我宁可不要乌纱帽!”在衢州谢家客厅墙上,最显眼的就是谢高华自书的“信仰”二字。改革开放40年,义乌能从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农业小县,成长为世界“小商品之都”,靠的就是一批又一批像谢高华这样的党员干部,把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信仰,把对事业的情怀、责任和担当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