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100周年。《共产党宣言》首译者陈望道先生为我们在追求共产主义信仰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陈望道一生受到学生爱戴、同事尊敬,甚至是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也表示陈望道是其老师,广为世人所敬仰。这不仅是因为陈望道先生革命地位崇高,学术成就卓越,更是因为他高山仰止的行为品格。
以淡泊名利为立身之本。淡泊是一份豁达的心态,也是陈望道先生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
陈望道先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教育家和学问家,在我国现代革命史和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他却说:“我个人不想在历史上留什么位置。”有一次,时任国家副主席的刘少奇来上海,对陈望道说:“我听过你的课的。”被身后坐着的新华社记者听到了。事后,记者向他求证,先生却否认了。因为他知道如果他点头的话,第二天一定会见报。陈望道和鲁迅在革命时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在“文革”即将结束的时候,上海方面希望请陈望道先生执笔鲁迅回忆录,但他却不愿意接受这个任务。一是因为年份久远,先生担心写得不准确,二就是他不想借着鲁迅先生来抬高自己。
以宽厚待人为行为准则。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宽厚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这在陈望道先生的待人处事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陈望道先生的学生陈光磊教授告诉我们,当年他报考陈望道先生的研究生之后就后悔了,原因是他之前曾发表了一篇文章驳斥了先生的一个学术观点。然而让他意外的是,陈望道先生不但录取了他作为自己的第一位研究生,甚至还在课堂上公开表扬了他这种勇于提出观点的做法。陈望道先生的宽厚,让他的学生们一生受益。
陈望道先生担任校长的时代正是复旦崛起的时代。1952年,18个院校的相关科系合并到复旦。一时间群贤毕至,同时,也带来了各校不同的传统和校风。要把这样多样化的文化背景融到一起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作为一校之长,没有宽广的胸怀,没有民主的作风,特别是党政间的配合默契,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正是得益于陈望道先生的主持工作,复旦的“各路大军”较快地融合在一起,经过调整发展成为国内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
以真善美为人生航向。一个大学的校长应该是这个学校的文化灵魂。陈望道先生就是这样的校长,他为复旦的文化精神树立了一座丰碑。接触过他的人都说,他管理学校不是靠他的权力,而是靠真善美的人格。陈望道的一生既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关心校园里鸡毛蒜皮的小事。他关爱学生,细微到特意交代后勤部门,调亮学生宿舍、图书馆、体育场所、教室里的灯光,能够让学生看书“不吃力”。他尊重教授,他请当时生活条件相对困难的中文系贾植芳教授“帮他花工资”。他平等对待其他职工,每次在学校里开会,开头第一句都是“全校的师生员工同志们”,而不是“各位老师同学们”。所以即使“文革”期间,还有工人们主动去给陈望道先生装火炉,在他逝世以后,站在送行队伍最前面的也是这些学校工人们。陈望道先生就是用他真善美的人格魅力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难怪陈光磊教授说:“望道先生是你既敬仰他,又可以亲近他。”
以民主与科学为价值追求。陈望道先生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在工作生活中,他也是民主与科学的追求者。他倡导学风建设,重视科学研究,追求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竭力反对那种标签化的学习方式,提倡运用马列主义作指导,主张讲究实际,反对说空话、大话。办事是这样,写文章也是这样。他治学严谨,作风朴素,在学术研究中,强调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认为只有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才能引出科学的结论来。他还积极提倡从事创造性的研究,认为真正的科学研究必须是创造性的,而决不应是人云亦云地重复别人的劳动。总之,无论是对学术的追求还是对学校的领导,陈望道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都是后人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