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过年过节,义乌许多村子都有剧团演戏,有的村子自己有剧团,演戏就更方便了,说演就演,让那些戏迷过一把看戏的瘾。有时也请义乌外的正规剧团来村子里演出。在这里,我统称之为“社戏”吧!
稽亭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上宅下宅两个锣鼓班,方圆几十里都很有名气,当上宅下宅两个锣鼓班同时竞技时,也就是村民们所说的“斗台”时,附近村子的村民都会赶来看热闹,可以说,稽亭塘的锣鼓班是稽亭塘的一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稽亭塘的锣鼓班由于后继乏人,鼓不敲锣不响了,代之而起的是稽亭剧团。之所以会成立稽亭剧团,原因是村里有两位从金华婺剧团回老家务农的演员,在他们两人牵头下稽亭剧团应运而生。有两位正规剧团演员做台柱子,再吸收村子里的戏剧爱好者参与,剧团可谓“兵强马壮”。演出舞台是现成的,就在“花台门”晒场上,戏台虽然简陋,但布置一番,还是像模像样的。
看村剧团演出有一种亲切感,演员都熟悉,乐队成员也都熟悉。主要演员是训练有素的从正规剧团回村的人,演出水平自然不差。但无须讳言,那些跑龙套的演员可就差劲了,一上台,心里慌张、胆怯,在舞台上乱窜,混乱不堪,引得台下观众哄堂大笑,说实在的,这也增加了一些意外的乐趣。
有一回在室内演出,地点在上宅的一座祠堂里,临时在祠堂里搭了舞台,是晚上演出,舞台上方挂了两盏煤气灯,煤气灯将整个祠堂照得亮堂堂的,来看戏的人挤得水泄不通。所以这晚来看戏的村民特别多,听说是请了佛堂镇里一位人称“松哥”的人加盟演出。这位松哥,村里人都熟悉,是个鲁智深模样的大胖子,估计体重在200斤以上。所以村民们都赶来看这大胖子的演出,心里想着,这么个大胖子,能演得动戏吗?
这晚演的戏是《画皮》,是《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故事。锣鼓敲响后,松哥登场,观众发出一片欢叫声。化了妆、穿了戏装的松哥似乎显得更加胖了,村民们欢叫归欢叫,但心里都担心着他能演得动戏吗?谁也没有料到,一上场他就翻了个空心跟斗,惊得所有观众都张开了嘴巴。由于身体实在太胖太重,那个跟斗让临时搭起的舞台都摇动起来。随后演出,松哥跳跃腾挪,步法灵活,动作敏捷,博得观众阵阵喝彩。
除了看村子里的剧团演出,村民们还会去赶别村演出的场次。每年农历十月十,佛堂都会举办“物资交流大会”,新市基舞台上白天晚上都有剧团演出。在新市基舞台前看戏那是一场体力、毅力的较量,人们都是站着看戏的,年岁大的人是不敢跻身其中的,那里是年轻人的天下。
岁月悠悠,时光如白驹过隙,当年的青年都已步入老年,但故乡的社戏却不曾忘怀,还会时常浮现于脑海。乡愁,不会因岁月的递增而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