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七佛堂,二五八江湾,三六九稠城。这是义乌当地乡民百姓约定俗成的赶集日子。这个约定,体现了义乌人民的商业智慧。至今,这个自古以来流传的习俗,还在江湾传承与发扬。
我老家在距江湾三华里的一个小村庄。由于交通大变样,实际上现在只有一里左右路了。
去年腊月廿八那天,正是江湾“市日”。那天,我回老家在大门上张贴迎春新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听到有声音,我转过头来,见少时的闺蜜勤勤正一边读对联一边笑看着我。
我欢喜地叫了一声,跳下凳子便不顾一切地拉起了她的手。聊完了家常。勤勤说:“莹莹,今天正好是江湾市日,我俩一起去落市?”“落市”,是义乌方言,用普通话说叫“赶集”。一大早,十里八方赶集的乡民百姓兴致勃勃,成群结队纷至沓来。
我和勤勤到达江湾时,小镇早已开市。但见江湾桥头至“达江路”上,车辆绕道而行。步行街上,人头攒动,喧闹异常。四面八方赶来“落市”的乡民,川流不息,愈聚愈多。渐渐地,汇集成一股欢乐的人流,挤满了江湾老街,也挤满了江湾镇前南街与北街。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一个个都是欣欣然,乐此不疲。有人是来置办年货,有人则纯粹是来蹭热闹。
在老街与新街的过道处,我俩漫无目的地被人们裹挟着前行。跻身于“落市”的人流,目睹地摊上琳琅满目的货品,耳闻叫卖与砍价声不断,虽系腊月寒冬,我竟然产生了一种热火朝天的感觉。
没有丝毫的夸张,想知道什么是“摩肩接踵”和“人流如潮”吗?劝君“浮生偷得半日闲”,来江湾集市切身体验一番吧。
哇,久违了!
城里虽然有高楼,有广场,但哪里有如此热闹的集市景象?我毕竟出生于乡村,从小就喜欢农村的袅袅炊烟。我就钟情于这样的人间烟火。
正感慨间,环顾左右,见闺蜜不在身旁,原来早已被人群冲散。从小听老爸说:十二满月,江湾市日,尤其是年前的这两个市日(特指腊月廿八和三十),就好像是钱塘江江潮,清水都要涨三尺。
老爸的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事实还真的是这样。平时2元钱一双的馒头,今天涨到了4元。而吴店馒头呢,需花5元钱,才能买到一双。
30年前的一天。放眼小镇集市的兴旺,爸爸忽然对妈妈说:如果有钱,想在江湾买块地建个房。妈妈问:干嘛?爸爸说:江湾小镇环境优越,地理位置集中,人口稠密,将来肯定会有大发展。妈妈笑着说:咱家没这个钱,你就做梦去吧。
是呀,仅靠老爸当时的那点教师工资如何买得起地,建得起房?后来爸爸在餐桌上还多次提起过这件事,说可惜啊,那时购买江湾工业区闲置土地的价格才300元/平方米,依现在的状况来衡量,简直就是个白菜价。在老爸看来,江湾之振兴是早晚的事。果然,如今双江湖工程已正式启动,这正是带动开发江湾的大好契机!
江湾集市真的富有地方特色。除了每逢农历二、五、八是江湾市日,还有一个“半市”,即逢“十”的日子,也是一样的热闹。江湾集市人气之盛,交易之爆,真的蔚为壮观。
我遐想:现在的江湾集市,虽然管理上还略显粗放,但如能好好规划,精心布局,适当点缀,将来清明上河图中的荣景,或许可以在这里重现。
说笑也好,当真也罢。我不知道江湾集市算不算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总应该是个传统特色项目吧。所以,无论将来走到哪一步,我都希望能保护好它固有的特色,并进一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