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记得40多年前的小时候,我喜欢到苏溪供销社商店买几分钱一块的麻饼。圆圆如月的麻饼泛着浅浅的微黄色光泽,饼面嵌着密密的白芝麻。回家路上,忍不住用两个手指捏起一块麻饼,送到嘴里立即咬一口,另一只还拿着一小包麻饼的手,急忙接住掉下来的芝麻和碎末儿。浓浓的芝麻香、猪油香、桂花香以及其他难以表述的香味,那么分明却又交融一起,四溢开来满嘴留香。
往往有时,这包麻饼还没拿到家,就被我消灭掉了。记得那时,我将麻饼上掉下来的芝麻,一粒一粒慢慢地吃完,希冀这香甜的味道更长久些。
这解馋的感觉,如今再也找不回来了。
热播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有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靖安司吏安柱国。在安柱国死亡之前从家中去往靖安司的时候,夫人在后面问道:“明日朝食想吃什么?”安柱国答道:“胡麻饼,多放芝麻。”谁料到,安柱国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他再也没法吃到貌美如花的夫人亲手所做的胡麻饼了。
这胡麻饼就是今天要说的麻饼,在一些地方,如今还是叫胡麻饼或胡麻。麻饼,因其饼面遍撒芝麻,故而得名。全国的叫法大体上是一样的,可制作工艺、馅料不尽相同。
苏溪麻饼特色是面如熟蟹壳的黄色,边沿泛白,皮薄馅足,吃起来脆而不焦,香甜可口,酥脆滋润,过后又是味美甜香满嘴留香。有别于其他地方的麻饼馅料多用香(麻)油,苏溪麻饼是要加熟猪油的,这是义乌人饮食多喜欢用猪油烹饪的习惯。
过去烤制麻饼是用炭烧烤炉,如今多用电烤箱了,已没有了炭火的味道。
有人说过,世界上最治愈心灵的东西,第一是美食,第二才是文字。苏溪麻饼是苏溪人中秋节的印记,是团圆、甜美的象征,也是馈赠亲友的必备佳品。传说苏溪麻饼始创于上甘村,因此也叫“上甘麻饼”,盛行于何时不得而知,差不多当是南宋时期。
过去,麻饼被视为喜饼,现在许多地方依然保留着这一习俗,寓意吉祥如意,有“无麻饼,不成席”之说。人们习惯把麻饼作为结婚、祭祀、做寿、上梁等红白喜事分发、赠送的糕点。如定亲礼品中不能少了麻饼,结婚时则会定做一只大麻饼,写上大红双喜;过生日时,麻饼则被当作“长寿饼”来祝福分享。
麻饼有很多美好的寓意,让人有盼头。圆圆的苏溪麻饼配料相当讲究,并且有好的彩头。外面敷撒的一层芝麻,而腰身却没有一粒,这是苏溪麻饼显著的特征。芝麻不仅增添香味,滋肝益血,还预示着节节高升。
麻饼的食材和技艺,在浩瀚的时空中穿梭、演变和再生,形成了如今绵长而丰富的地域特色。麻饼其实也是酥饼的一种,麻饼是粘了芝麻的酥饼罢了。这或许与苏溪契合。苏溪之名充满诗意,苏溪原名“酥溪”,旧志书上说:“其水甘而腴,有类于酥”,因而得名。酥,从禾、从酉,指食品,因而与禾、酉(代表酒)有关。多指用面粉、芝麻与糖制成的松脆食品,如桃酥、芝麻酥、酥饼、酥糖等。也是酒的代称,宋代窦平《酒谱·异域酒》曰:“天竺国谓酒为酥。”酥酒,古时酒名;酥醪,奶酒。
可见,苏溪(酥溪)也是产麻饼(芝麻酥饼)的地方之一,苏溪麻饼也就更具地方风味了。当然,苏溪与麻饼有着怎样更多的联系,还有待于考证、挖掘。
岁月如梭,我们这一代人悄悄过了半个世纪,现在好吃的点心何止几块麻饼?如今,这块麻饼也没有了那股童年的“味道”。
也许真的不是麻饼变了,变得是我们自己,或者都变了。但小时候留下的味道记忆,却永远深入了胃里,铭刻在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