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不想让他人晓得真相和实情,怎么办?瞒!隐藏真实情况,必要时再放放“烟幕弹”,抛出虚假信息,弄得虚实难分,真假莫辨。为何要瞒?害,倾力避之;利,尽力取之。一言以蔽之,瞒乃权衡利害的产儿。
历史上瞒天过海的事真不少。《中国通史》载: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第五次巡游途中一命呜呼,引发一次足以改变历史的大瞒。秦始皇驾崩突然,丞相李斯唯恐引发叛乱,隐瞒死讯,秘不发丧。还将臭鱼置于车上,以掩盖尸臭,并谎称秦始皇只是有恙在身。本来,秦始皇指定长子扶苏继位,诏书却被掌管玺印的奸佞赵高隐瞒,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赵高和李斯经过讨价还价,达成交易,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赐死扶苏、将军蒙恬。胡亥继皇帝位,为秦二世。公元前207年,赵高逼死胡亥,欲一手遮天。又过一年多,大秦王朝崩塌。这一瞒,瞒出了历史大事件,改变了历史发展轨迹。
再品一品与瞒有关的成语,那味道很不一般。“瞒上欺下”“瞒神吓鬼”“瞒天过海”“瞒天昧地”“瞒心昧己”“瞒上不瞒下”“瞒天席地”,与瞒搭边的成语,搜罗殆尽。而这些成语的含意,皆与欺骗、耍花招、行事奸诈、昧良心有关。仅从词面来看,瞒似乎不是一棵好“苗”。
不过,在现实里,于瞒,也要区别对待,有些情况,也并非皆如词意那般可恶。在日常生活中,瞒,可谓司空见惯,可分善意之瞒和恶意之瞒。譬如,某君罹患绝症,无论医者还是亲人,总会千方百计地向患者隐瞒实情,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利于治疗;某人壮年意外离世,亲人也总是瞒着其年迈的双亲,以防发生意外。当年,毛岸英为国捐躯,前线发来的电报,被周总理暂时压下,瞒着毛主席一些时日,深恐太突然对主席打击太重。诸如此类,均以善意出发,亦收获善果,无不展现着人性的光辉。善意之瞒,大多满含温情,无谋私利之欲。
恶意之瞒,出发点有的不怀好意,如赵高之瞒,有的难以捉摸,然多含私欲,最终都结出恶果。比如传染病患者之瞒,因瞒,而传染他人,加速疫情传播,此举无论缘于何故,必定危害社会,危害他人。譬如,有人明知已患新冠肺炎,但瞒着,还四处游荡,一人可使一群人遭殃。此瞒便不可宽宥,依法治罪,理所当然。尚有另一种情况。瞒的出发点也许未怀恶意,如李斯之瞒,但瞒的恶果严重,甚至引发灾难,这种瞒,无疑当属恶意之瞒,应该同样究其罪责。
通观现今被打的“老虎”,被拍的“苍蝇”,都有恶意之瞒的情节。有的瞒上欺下,有的瞒天过海,因为不瞒不行——不瞒就不能升官,不瞒就要丢官,不瞒就要后院起火,不瞒就要身陷囹圄。当然,这种瞒,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终究纸包不住火。“虎”“蝇”之瞒,可谓花样百出。某厅官,坐拥36处房产,却瞒报无房;转移到海外的资产怕露馅,瞒;身为“裸官”怕丢官帽,瞒;搞了“情人”,与人通奸,瞒;贪污受贿,瞒;敛来的钱财,更得瞒;公权滥用、任人唯亲、以权谋私,瞒,而且要瞒得冠冕堂皇;人为造成事故,瞒,瞒得事故降级,瞒到不了了之。
恶意之瞒,瞒谁呀?一是欺瞒上边,避监督;二是欺瞒百姓及老婆、情人,避举报。这种瞒,实质就是不忠诚不老实的具体体现,是对初心的背叛。可以说,恶意之瞒,是所有贪官污吏的通病。窃以为,若考查一个人的品行官德,只观其是否有恶意之瞒行为,就大抵辨明。若有,就必须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究之必有诡诈之实。
透过恶意之瞒,不仅可以映照出人品官德的上下高低,还可以辨清人心的善恶忠奸。不知诸君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