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王佳丽 文/摄
生活,不止眼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要远方的琴棋书画诗酒花。秋意渐浓风微凉,在远离赤岸镇镇区15公里外的大桥村文化礼堂中,满墙的字画整齐排列,老旧的农具依次展出,生活与高雅,都在村民们愉悦的琴瑟和弦之中,释放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远山有大桥 大桥有人家
眼前一排树,青翠独言奇。走进绿树成荫的大桥村文化礼堂,蔓延的碧翠像是生生不息的希望,将整个村庄蒙上了一层鲜嫩的绿纱。大桥村地处义乌廿八都尽头,与金、武、永三邑接壤,为义邑南声闻溪发源地。方圆几百里独特的村口风水塍,十几棵古樟树苍茂浓荫一村,素有村在林中、林在村中之美誉。这里群山环抱,竹木茂盛,鸟语花香,景色宜人;远离尘俗喧嚣,处境幽静;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与邻为善,是安居乐业的胜地。
驱车前往进入村中,因村庄地形限制,车辆却无法轻易开进文化礼堂门前。不过,村文化礼堂门前的广场却格外开阔,蓝天与礼堂一色,古樟树镶嵌其中,清幽淡然。村文化礼堂原是村内大会堂,内部宽敞开阔,内墙挂满了有关村庄的资料,包括村史村情、村庄简介、氏族溯源、寿星榜、乡贤大学生榜、历史沿革、大桥村村歌、大桥村图、助学贤田记、优秀党员军人及村干部的展示等等。
如今,这里不仅用于开展文艺汇演等各种活动,还能让村民更好地了解过去,激励年轻一代秉承和弘扬先祖优秀品质,激发村民的家国情怀,并丰富自我的精神生活。
琴声任悠扬 翰墨长飘香
从大桥村文化礼堂踱步出发,以村内古樟树所排列的书法长廊为向导,没走几步,便到了声闻溪边的古老祠堂。如果说大桥村位于远山之中,远离墨香四溢的惬意,那你就错了。踏入翻修一新的老祠堂,令人眼前一亮——老祠堂内部的墙上挂满了墨水飘香的字与画。这件事,要从村党支部书记杨均泉说起。2018年,村内计划要重修文化礼堂,杨均泉与村干部一同外出观摩,在此过程中,杨均泉发现,要想突出村庄特色,就是要发挥村民的特长,并将其发扬光大。
那么大桥村村民的特长是什么呢?一把古筝,一面琵琶,还有一位位写得一手好字的能人。杨均泉在修建村文化礼堂的同时,广泛挖掘贤才,并在村里成立了文化礼堂“墨香”文化小组,并设立声闻讲堂。此后,每个月30号,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退休教师,免费为村里学生们教写毛笔字;会弹琴唱歌的女士,成了村里的民族乐器老师……重视书法与乐器的村庄,在人与人的互相切磋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书法作品。
“这幅字是谢高华老书记送来的,这幅是村里17岁的学生杨盛豪写的。”每来一位游人,大桥村文化礼堂管理员杨桂香都会详细地介绍每一幅字画作品的出处。舞蹈队、锣鼓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篮球队、象棋队……村庄内兴趣班四起,村民们在此下棋、写字、奏乐、聊天。
村庄说民俗 百姓诉乡愁
“乡愁,是风水塍那排古樟的郁葱;是相公桥的坚韧和质朴;是端午戏水的欢声笑语;是春节里儿童的花灯朵朵;是文化礼堂的新风古韵;是义乌廿八都浓浓的乡音;是那碗米酒、那口绿笋、那块腊肉……是灶台上妈妈的味道;乡愁是一生的行囊一生的情。”祠堂的外墙上,以古韵书法画上的一首《乡愁》,指引着来人关于家的方向。
而在大桥村文化礼堂中,关于乡愁的寓意通过民风民俗的方式传递开来,让村民切实感受乡愁的独特魅力。“杀年猪”是民风民俗中关于春节的乡愁,以此代表快过年的心愿;文化礼堂内还摆放着新中国成立前使用的“水龙”(即消防水车),每年端午节,都会被搬出来作为“泼水节”的道具;木车牛刀绞糖制作、靛青制作工艺展示,以及番薯粉条、清明粿、扫帚等制作工艺的展板贴在文化礼堂之上;“抬花轿”的那些事,“大桥的传说”都用文字的形式传递着村内的故事。文化礼堂的二楼陈列着各色村庄农耕展具、生活展具、婚俗展具等等,让年轻一辈通过这些物品了解过去的风俗习惯。更有趣的是,展厅内还展示着20世纪50年代的“结婚证”与“离婚证”。据悉,这是村庄内某户人家特意贡献给文化礼堂以展示,丰富后一辈对20世纪的了解。
十多棵两百年寿命的古樟树,镶嵌在书香四溢的大桥村内,呼唤着远方的你来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