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绣湖

◆书人书话

以心立文 以情叙事

贾献文

早知道王曙光的父亲是位南下干部,曾先后担任过义乌县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局长、文联主席,是位受人敬重的老革命,在义乌享有声望。与王曙光相识,那是在《义乌商报》上,我阅读该报时,经常看到他写的文章,知道了报社有位资深记者,曾连续5年获得金华市好新闻一等奖,还首获浙江省好新闻二等奖和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铜奖。而真正与王曙光结缘,是他2012年12月赠送我一本《闲话义乌》后的事了。

可以说,《闲话义乌》是义乌一本较早的地域文化丛书,故引起我的极大兴趣。它让人记住了乡愁,进一步激发了故乡情怀,也带着我这位“老义乌”走进不少“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地方。后来,我写了一篇《一本展现今古义乌的好书》的读后感,他将其收进新著《爱中行走》。自此,我们开始了热线联系,对王曙光也有了深一步了解。原来他是一位才情横溢、颇有担当的记者,与他父亲一样,长期默默耕耘在义乌这方热土上。

王曙光离开心爱的新闻岗位后,我们之间微信联系不断。他有旺盛的创作激情,经常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发到我手机上,且内容鲜活,写法独特,令人刮目相看。他用记者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丰富的素材积淀写作,其作品在作家群中独领风骚,而这些是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这让我想起了我刚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时,系主任对着新生说:你们是一群天之骄子,并随口念道,“相机身上挂,足迹遍天下,今日名记者,明日大作家。”从记者成长为作家,记者所特有的优势,那是不争的事实。

近几年来,王曙光不断有新著问世,我真钦佩他活跃的思维和勤奋的写作干劲。日前,拜读了即将出版的《回望义乌》百余篇文稿,觉得他的新著《回望义乌》,是用“心”在写作,笔端流淌出浓浓的家国情怀,篇篇都是满满的正能量。他的文风一以贯之,没有花拳绣腿之作,没有故弄玄虚之作,有的是实实在在见情见物的佳作。

在《回望义乌》中,他写的《北京义乌两“晗亭”》,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章,在深情缅怀吴晗时,巧妙地将邓小平同志重视教育、重视人才作了宣传。又如他写的《雪峰,雪峰》一文,更是一篇饱含深情之作。他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为冯雪峰百年诞辰纪念会上的贺词写进文章里,习近平称冯雪峰是“我国革命文艺事业的功臣”,这画龙点睛的一笔将这篇文章提升到一定高度,让读者更觉得冯雪峰是位令人尊敬的民族脊梁。

在《回望义乌》中,王曙光开掘了不少有价值的题材,让读者感到,义乌不光是世界小商品之都,而且是一处人文底蕴深厚的沃土。在王曙光笔下,义乌自古至今群贤辈出,如天上的繁星,熠熠生辉。书中载有不少义乌自古至今的名人,如傅大士、宗泽、骆宾王、徐侨、朱之锡、朱丹溪等人,也有近现代不少义乌的名人。故乡的名人志士在“载义乌”“义人物”等栏目里,构成了王曙光笔下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让义乌人自豪,令外地人仰慕。

在《回望义乌》中,王曙光视野开阔,笔力雄健,他的不少文章以小见大,以情感人,他将义乌国际小商品城的发展过程脉络清楚地展现在读者前面,回望来路,展望未来,成了他描写以商立市的义乌主色调,他歌颂改革开放40年来义乌的沧桑巨变,歌颂义乌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文脉悠悠县前街》《名士香盈南门街》《多彩古韵西门街》……在《回望义乌》中,可以明显感受到王曙光对义乌的热爱之情,包括对古街老巷的追忆,不少文章中都向读者传递着这种至情至真的情感,以及对义乌这座城市历史和人文眷恋、皈依。他如数家珍似的将义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场面展现在读者前面,如“叠罗汉”“金台拳”“高跷”,写得精彩纷呈,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散闻录”“新景观”等栏目板块的文章,更是现场感强,清新流畅。

阅读《回望义乌》,感到王曙光是在以心作文,以情叙事,这不但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而且让人们对义乌增添了热爱之情,这也是作家王曙光所要达到的为文目的。《回望义乌》内容厚重,感情真挚,笔法娴熟,读后似饮酽茶似喝醇酒,韵味悠长,受益匪浅。

2020-12-07 贾献文 ◆书人书话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67678.html 1 3 以心立文 以情叙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