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拉着去观摩了一位年轻画家的作品,面对着展厅里挂着的“创新水墨画”,笔者一时间被弄得目瞪口呆。
这些画,表现的好像是人体的内脏,又好像是远古的某些图腾。画家显然见惯了笔者这样的无知者,十分卖力地一张张介绍起寓意来,总的一个意思是:这些画像哲学一样高深,不是一眼就能看懂的,表现了什么,见仁见智吧。
说实话,一些学院派画家的作品,笔者有时也会看不太懂。不过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作品,只会占到其作品的很少一部分,而其多数的作品,仍是一看就懂的。因为绘画说到底还是视觉艺术,那些让绝大多数人看不明白的作品,又怎么去感染观者、感动观者?
想起吴冠中先生的一件趣事。一次,一位“创新型”画家将吴先生拉到自己的作品面前,滔滔不绝地解释起其创作意图、构思什么的。开始吴先生硬着头皮听着,之后见那画家远没有罢休的意思,吴先生耿直、容易得罪人的脾气就上来了,于是说出了一番之后传播很广的话语:“我是聋子,听不见;但我不瞎,自己会看。”吴先生的这番话,当然不是随口说的,在他那些高妙的美术评论中,曾经多次说过,凡是视觉不能感人的,语言决改变不了画面,绘画作品本身就是语言,是视觉的语言。
笔者并不反对水墨画的创新,毫无创新的绘画肯定也不是什么好作品。然而,那些让大多数人看不懂的所谓“创新”,很可能是披着“创新”之皮、实际并无什么艺术价值的糟粕。
要知道,水墨画传承了上千年,历史上又有哪一位大师之作,是大多数人看不懂的?就拿近现代来说,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等等,他们哪一位的作品,需要画家本人滔滔不绝地给观者解释“创作意图”?
那些被画家本人或其身边人吹上天的所谓创新之作,或许,并不是什么好作品,很可能只是故弄玄虚罢了。
闲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