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财经你我他

凡真财经 记录平凡生活中的真实财经故事

养老之困

养老问题从古说到今,因为这事儿太重要了。

每个人都会老去,年轻时我们活在当下,但或早或晚,不得不考虑后路。在古人对理想社会的描述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养老问题排在第一位。但养老不止关乎道德与伦理,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经济学问题。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2019年发布了《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有两组数据特别值得注意:

1.2019年,“参保赡养率”(离退休人数与参保人数的比率)和“缴费赡养率”(离退休人数与缴费人数的比率)分别为37.7%和47.0%。到2050年分别达到81.8%和96.3%;

2.在“大口径”下,2019年,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为4.26万亿元,此后持续增长至2027年的峰值6.99万亿元。随后迅速下降,到2035年耗尽累计结余。

总结来说就是,一方面,我国老年人口保障水平提升迅猛。只用了5年时间,领取基本养老金老年人比率就从38.4%提升到2018年的71.79%。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在不断提升。简单来说,2019年还是2个缴费者赡养一个退休者;到了2050年,则几乎需要1个缴费者来赡养一个退休者。

那么问题来了。

4月16日,人社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2021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再次上调基本养老金。具体调整为2020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4.5%。

自2005年国家实行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以来,至此,我国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7连涨。

既然养老保险基金14年后就将耗尽,都这么吃紧了,为啥不省着点花,还要一年一年涨下去?

首先,当然是为了抗通胀。

2010年至2020年,我国CPI的涨幅大致围绕在2%至3%之间。而养老金近10年的涨幅,分别是2012至2015年10%,2016年6.5%,2017年5.5%,2018至20年5%,2021年4.5%。

大致可以覆盖物价上涨的水平,但可以看出来,养老金的涨幅是在逐年降低的。

一部分原因是受疫情影响,去年我国是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但不可忽视GDP增速仍触及4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

另一部分是因为,经过了17年的连涨,养老金池子已经来到了较高的水平。高基数之下,牵一发而动全身,再维持前些年的高增速显然不现实。

所以,4.5%已经是比较超预期的水平。

去年11月,CPI出现11年来首次负值,但这更多是食品端供给的影响,不代表市场会走向通缩;从一季度来看,中国GDP实现了18.3%的高水平。

为了疫情后的经济复苏,未来,建立在去年非常规的高基数社融基础上的回落将非常和缓。也就是说,未来通胀大概率会稳步进入温和上行通道。

所以,养老金必须要涨是符合逻辑的。

但以上只是说明了养老金为何要涨,养老金吃紧的困局,究竟该如何解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养老金不够用的事儿先放一放,来看看可能我们更加关心的一些问题。

在我国,公办高校教师一般都是事业单位编制,俗称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中的县处级以上干部,是我国为数不多退休金可以过万的职业之一。其他还有部队直接退休人员、国企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或者民营企业中的高层。

公务员养老金高,大家都知道。至于为什么高,主要是在2015年之前,我国养老金实行的是双轨制。

公务员的养老金能拿到退休前工资的90%,并且不用缴纳社保,退休工资全由财政负担,因此远高于企业缴纳工资总额20%,个人缴纳工资总额8%的企业职工。

2015年“并轨”之后,公务员也需要自己缴纳社保了。但一方面,这部分多出来的社保并不是削减公务员的工资,更多是出自财政预算直接拨款;另一方面,公务员无论社保还是公积金,一定是按照实际收入的最高标准缴纳;企业却大多按照当地最低社会平均工资标准的最低额度缴纳。

此外,公务员还有职业年金这个补充性养老金制度,单位负责员工缴费工资的8%,员工负责4%。当然企业也有企业年金,不过前者是机关事业单位强制的,企业年金却是自愿的。

看完最高,再来看看最低的。

2018年,国家第二次上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调整后为每月88元。各地可根据财政收入自行提升,比如上海最高,每月1100元。广东是170元,河南则是103元。

综上所述,在我国,公务员与企业人员之间、城市职工与农村人员之间、不同省份之间,养老金都存在一定差异。

“不患寡而患不均”,比起养老金告急,大家可能更关心养老金的社会分配问题。

道理很简单,说白了,现在年轻人缴纳社保,是在为现在的老人提供养老金。但如果养老金超过了年轻人的工资,并且为别的老人提供的养老金,远高于自己家老人获得的养老金,那相信很多人不禁要问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这么用的吗?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在回答所有问题之前,先搞清楚一个基础性的事实:社保的本质,是一种具有再分配性质的强制制度。划重点:“再分配”“强制”。

既然是分配制度,就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公平”。后者多少陷入了平均主义的窠臼,是违背社会发展机制的,不利于提升效率。

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具体政策上,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明白了这一点,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公务员是国家公职人员,掌握并行使公共权力,养老待遇事关公务员队伍的积极性和清廉度。并且,公务员一般要求的文化程度较高,这意味着前期的教育投资较大。如果强行使其养老金跟企业职工对等,未免形成另一种概念上的不公平。

另外,虽然从结果来看,公务员和企业职工之间在养老金待遇上存在差异。但从机会上来看,所有人在职业选择上都是平等的。所有应届毕业生都有资格参加公务员考试,这是绝对的公平。

至于城市之间的差距,则是政府为实现公平而宏观统筹的结果。我国幅员辽阔,但由于历史条件与经济形势,各地之间无法避免地在发展水平上有高有低。说白了,东南沿海省份富一点,中西部内陆地区穷一点。

体现在养老金上,就是有的省份养老金透支,有的省份养老金结余。

面对这种形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具体做法,是“财政转移支付”。

有句话叫“八省养全国”,所谓八省,实则是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天津、福建等5省3市,从税收返还数据看,它们可称作国家的8只“现金奶牛”。

拿八省的养老金补其他省的口子,八省人或许觉得“亏”。但别忘了,中西部省份为东南沿海贡献了多少劳动力资源和工农业资源,同时提供着巨大的市场。

除了财政转移支付,政府还在用别的方式努力改善现存的种种问题。比如,在基本养老保险承压的情况下,不断推动提升养老基金在资本市场上的占比。养老金是具有再分配性质的制度。养老基金在股市占比越高,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成果就能惠及更多人,尤其是穷人。简单来说,是国家替你炒股。

农民活到老干到老,养老待遇却与城市职工几乎有天壤之别,这是社会发展程度不足必然产生的问题。国家不会按需分配,但更不会抛弃底层群体,看看政府工作报告对三农问题的关切程度就知道了。

农民的医保和养老问题,政府尽力做到了兜底,大家有目共睹。看不起病、老无所依的情况有,但总归越来越少。随着社会发展,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农村养老水平也必将越来越好。

还有呼之欲出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作为公共养老和职业年金之外的“第三支柱”,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新型养老制度。落地之后,也将极大地缓解养老金枯竭的压力。

另外,延迟退休也是缓解养老金压力的重要手段。简单的数学题:放水出水。但出水口拧得再紧,口子是越来越多的。再延迟也有个期限,随着老龄化加剧、出生人口降低,退休人数必然逐年上升,养老金池子迟早要见底。

尾声

中国发展基金会预测,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14%,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2050年,这一比例将接近3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3.8亿。

养老问题,势必越来越严峻。不过,所有预测都是完全基于目前的形势做出的,而在最后时刻来临之前,发生什么都不好说。比如科技革命,甚至技术爆炸。

我们也应对政府抱有信心。随着社会发展水平提高,这些问题,最终都会迎刃而解。而且我们不能忽视,即使在当下,无论教授还是农民、工人,在中国养老,仍然是相对更幸福的归宿。这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决定的。一个以人为本的国家,不会让她的人民老无所依。

2021-05-09 凡真财经 记录平凡生活中的真实财经故事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276702.html 1 3 养老之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