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在庄严的南丁格尔誓言中,我市6000多名白衣天使迎来了属于她们的节日——第110个国际护士节。2021年国际护士节主题为“引领之声:展望医疗保健的未来”,在新冠肺炎的余波中,护士们顶着巨大工作压力,以奉献和勇气为人民健康铸就了一道血肉之躯的城墙。
过去一年,在市卫健局的领导下,全市各卫生医疗机构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突破创新,在技术管理方面进行探索。同时,在提升人文关怀、落实新冠疫苗接种方面,全市各护理团队积极进取,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医疗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全媒体记者 何欣
突破技术管理瓶颈 努力提升护理水平
在技术管理创新方面,浙大四院全院700余名护理人用心书写了发展创新历程。其中,浙四的“互联网+护理”成为金华地区首创,线上咨询服务量位列全省第八,在线提供多种居家护理服务项目。患者通过手机一键下单,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专业的上门服务。目前开设伤口/造口、中医护理、腹透治疗等护理专科门诊,为患者提供了精细化服务。
查看去年的成绩单,浙四硕果累累: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6项,其中1项已转化应用于临床;医院教学改革培育项目5项,浙江大学MOOC课程(A类)2项;发表一级期刊文章17篇,SCI期刊文章5篇;成功申报课题51项,其中省级1项,厅局级31项;继教项目25项。每一个发明创造,每一次科研拓展,都承载着护士们的智慧。
与此同时,市中心医院积极鼓励临床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开拓创新,搭建创新平台,开展多次“护理创新大赛”,并获得了较多创新成果。护理团队在论文发表、科研立项、专利、新技术新项目等方面,取得了不菲成绩。全院还通过“数字改革,数字大脑”助力护理工作,应用“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提供多方面线上服务,满足患者需求。
“在急危重患者抢救和实施气管内麻醉时,重视气管导管的固定,保证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急危重患者急救复苏尤为重要。”市中心医院的护理团队发现,“新型硅胶气管导管固定器”不仅高效消毒后可重复使用,并有利于对皮肤黏膜的观察,还可以在下唇和上唇间交替使用,其半圆形牙垫与气管导管互为一体,固定牢固,更方便口腔护理的操作。于是,《新型硅胶气管导管固定器》发明专利就在实践中诞生了。
市中医医院也不甘落后,去年,中医护理团队在技术项目上不断优化创新,在用具创新上也是推陈出新,不断改良用具,得到不错的成绩。竹筒隔药饼灸获“浙江省中医护理技术创新比赛“优胜奖,获“金华市首届中医护理技术创新比赛”一等奖;改良热奄包获“金华市首届中医护理技术创新比赛”二等奖。实用新型专利成果4项,分别是一种具有良好保温性能的热奄包,一种可安装在医疗床上的置物架,一种竹筒隔药饼灸装置,冲洗式可视口腔护理刷。
深入基层弱势群体 真情开展人文关怀
5月3日早上,市中心医院医共体江东院区家庭病床科护士骆瑞贞,驱车来到观音塘村村民傅盛元家里,完成每周一的查床工作。“药有没有按时吃?”“天气好的时候可以推到窗户边晒晒太阳。”骆瑞贞边向老人了解一周的生活作息,边给他更换了导尿管。此前,傅盛元每月至少跑两趟医院去换尿管,出门爬五层楼梯、一个人背一个人扶,到了医院还要挂号排队,家属吃力,老人也折腾,十分不便。
今年一月份,家庭医生在随访中为其家属介绍了居家医疗护理服务,骆瑞贞护士就上门为老人建立了家庭病床病历,还制定诊疗护理计划、交代注意事项、签订家床协议。之后,骆瑞贞每周都会到傅盛元家里查床。对于这项服务,傅盛元的老伴刘奶奶赞不绝口,常常说,现在政策好,老百姓享福了。目前,家庭病床服务已在全市推广,许多偏远地区的患者都享受到了上门医疗服务的便利。
不仅在基层,市级医院的护理人员也常常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领域内积极服务社会。市中心医院的医护时常参与社区义诊;市中医医院发挥自身专业特色,让医护团队将中医护理技术和健康教育送入社区和家庭,积极参与医院中医“三进”服务,服务于百姓,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此外,浙大四院为了让生育这件事变得更加安全、舒适,坚持以母婴为中心,以循证医学为准绳,全方位多学科多模式、渐进式推进一体化产房建设。通过各种非药物镇痛的方式,减轻孕妈妈分娩心理负担,为她们营造温馨舒适私密的分娩环境。
自2012年以来,市妇保院新生儿科就开展了袋鼠式护理,将早产儿直立式地贴在母(父)亲的胸口,提供他(她)所需的温暖及安全感。有利于早产儿呼吸、心率、氧合、血糖的稳定,减少耗氧量,稳定睡眠,促进体重增长,减少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此外,市妇保院产科还开展了新生儿抚触、智护训练的育婴新方法,安抚情绪,减轻疼痛,促进婴儿体格、智力的发育,并通过抚触时语言、眼神的交流,促进亲子关系。通过床旁新生儿护理,护士与产妇进行教学互动,让妈妈尽早学会育儿技能。
服务提升群体免疫 全力普及疫苗接种
3月底以来,我市各镇街陆续启动新冠疫苗方舱接种点,不少护理人员投身其中。免费接种新冠疫苗的消息发出后,全市符合条件的市民都积极响应,同时也对负责接种工作的团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12个新冠疫苗方舱接种点,平均每天有约百名的护士默默坚守,有序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她们聚焦最小责任网格,全力推动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将人文关怀根植在整个接种闭环。
4月7日,稠江街道新冠疫苗接种点正式启用,在每个接种日,护士们驻点接送大巴,循环往复地为大巴内的接种人员查验健康码、测量体温并答疑解惑,提升接种者的接种获得感。大巴下来后,就有一群热心护士负责维持排队秩序、提醒不可空腹等,积极应对接种市民的“十万个为什么”。他们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提示、听不完的问题……但他们始终耐心予以解答,从早到晚,站到腰酸背痛脚麻抽筋,喊到口干舌燥声音沙哑。
在江东街道新冠疫苗接种点接种区,接种护士一天要维持8-10小时的工作强度,活动范围仅限1平米的区域。从“三查七对一验证”到接种,一人一套动作下来挥动臂膀15次,固定动作30多个……一天结束,腰腿酸痛、喉咙沙哑,但她们仍任劳任怨、甘之如饴,立志于与时间赛跑加速构建全民免疫屏障。
在应急处置区,医院急诊科护士们是接种点坚强的默默守护者。遇到接种完感到不适的人员,她们一方面以专业的技能诊治,一方面温柔耐心地做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在留观区,接种人群接种完毕后都要留观30分钟,留观组的护士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关注每位留观人员的需求、咨询和状态,并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应急情况第一时间处理。接种高峰时,留观组的成员们个个忙得团团转,说话说到嘴巴干裂,但她们依然欣然面对。
在冷链区,她们时时监测冷链设备温度和疫苗的验收登记、收发及盘点等,为接种工作提供疫苗库存、疫苗分配、接种进度等各类精准报表。披星戴月是她们的常态,为接种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是她们的专长。
为了提升接种人员在接种点的接种感受,这群细心的护士还精心打造了儿童活动区、党史趣味学习阵地、接种留念打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