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名家

◆东敲西击

想“她”,忆他

俞可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陈独秀与胡适,由这两位令人望而生畏的高人,鲁迅笔锋一转,隆重推出一个可亲可近的“他”。虽“令人不觉其有‘武库’”,却身为“战士”战绩熠熠,“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所言“大仗”,并非发起为李大钊举行公葬并泣书《故国立北京大学教授李君墓碑》,亦非呼应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而忿书《呜呼三月一十八》,鲁迅首推创造“她”字。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这个想“她”的他就是刘半农。负笈伦敦的刘半农于1920年9月4日挥毫书就这首《教我如何不想她》。同为求学英伦三岛的江南才子,比之徐志摩笔下的《再别康桥》,刘半农墨中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文学地位更为显赫。2017年,中国新诗百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新诗朗诵会的首篇即为《教我如何不想她》。尤其经《晨报副镌》1923年9月16日刊发并由语言学大师赵元任1926年谱曲,该诗广为传唱。

《教我如何不想她》一吟成名,只因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如同英语的She悄然飞入寻常百姓家。国民政府教育部1932年最终将“她”字收录汉字常用字库,鲁迅作品中的“伊”随之隐退。今日,“她”与“他”由举案齐眉而比翼齐飞。

虽在1920年8月9日《时事新报·学灯》发表《“她”字问题》而为“她”摇旗呐喊,并在英国戏剧《琴魂》1917年汉译本中将“她”暗度陈仓,他却并非创造“她”,仅从中华历史长河打捞这个早已深埋河床的古字,使之复活且永生。

遥在泰晤士河畔,哪个“她”教他魂牵梦绕?

想念的或是被他奉为“天地间的活神仙”与“自然界不加冕的皇帝”的长女刘小蕙(《题小蕙周岁造像》)。刘小蕙却说:“《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歌词是父亲受到母亲的影响而作的,它是从内心迸发出来的歌声”(《我父刘半农的爱情婚姻》)。

对于“她”的原型,刘半农不语。在莎翁故乡写下《教我如何不想她》,继而在雨果故乡获取国家文学博士学位,返回靖江戏鱼墩棣祖居的刘半农笔书“思夏堂”牌匾,高悬于正堂,以思念祖母夏氏。新文化运动代表刘半农、二胡鼻祖刘天华、二胡大师刘北茂,刘氏三兄弟之斐然成就全然归功于守寡终身并养育三代的祖母。如挂于匾下的对联所言:仙露凝珠滋翰墨,卿云流彩焕文章。

从史海中唤醒“她”字,刘半农旨在把蒙蔽中华女性的千年礼教之尘垢涤荡殆尽,还“她”以人的尊严。由此不难理解,为何身为北大名师的刘半农,竟然做出屈身采访传奇青楼女子赛金花,这一让遗老遗少若丧考妣之举。

新文化运动之实质乃启蒙,对人性的重新发现,对人的回归。

一个人,一个字,点亮半边天。难怪赵元任为英年早逝的刘半农惜叹:“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值刘半农诞辰130周年之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个“她”却在,灯火阑珊处。

2021-05-14 俞可 ◆东敲西击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17536.html 1 3 想“她”,忆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