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余依萍
在相亲类电视节目上,在网文“鸡汤”里,总有些困于情感漩涡中的年轻人在求解关于爱情的最优答案。
答案当然得靠自己去生活里找,但下面这3对金婚夫妇,携手走过半个世纪的故事,或许能带给我们些许启发。
把好家风传承下去
今年75岁的赵爷爷,与比他小两岁的金奶奶已经携手走过52年。
金奶奶告诉记者,赵爷爷就是她的炊事员,年轻的时候就这样相互配合做家务。她洗菜洗衣服,老伴就负责帮忙打下手做饭。赵爷爷说,既然选择了金奶奶作为妻子,那就意味着一辈子的相互扶持,相互分担和守护这个小家庭。
“1950年新中国的第一部《婚姻法》出来就是一夫一妻制,从那时候开始所有的人,只要一结婚就是一辈子,没有说中途分手的说法,所以那时是真的执子之手,相互到老,很多很多人都是这样。”赵爷爷说,半个世纪以来,夫妻俩几乎没有吵过架、红过脸,取而代之的是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赵爷爷俨然是一名十足的暖男,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他们婚姻保鲜的秘诀就是互相关心,互相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职责,该怎么做,不仅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爱人负责。
采访中,赵爷爷常说的一个词,就是“责任”,只有对自己亲人有爱和责任,家庭才会和谐。赵大爷这样说,也这样做了,他的一言一行也影响着女儿。
“我应该也是继承了父母的这种基因,觉得应该做得更好。”赵爷爷的女儿说,父母的言行深深影响着她,她的婆婆如今已经九十多岁高龄,现在她还专门把婆婆接到家里,和70多岁的母亲一起帮着照顾。
女儿孝顺懂事,家庭和睦温馨,对赵爷爷和金奶奶这对走过金婚的老人来说,又多了一份幸福,而这样的幸福,源自夫妻俩一生以身作则,不断传承下来的好家风。
当年那桌喜宴的味道,如今还记得
朱爷爷是做家常菜的大厨,年轻时候在村里给人做酒席,刘奶奶则在家忙农活顾小孩。两人一个76岁一个74岁,结婚已经有51年了。
做菜考验耐心,细致的人才能把一道美味的菜肴做得出彩,朱爷爷便是如此。从他给刘奶奶剪头发就能看出来,剪子一挥一落间无不小心翼翼。“当时跟了他,给我做的第一顿饭就是我们的结婚喜宴,什么白切鸡、红烧肉、萝卜汤,那个年代难得吃顿好的,还是他做的,味道忘不了!”刘奶奶至今回想起来,似乎还回味无穷。
“年轻时候给我做饭,老了还给我剪头发,这老头还真是什么都愿意为我做。”美好的爱情是什么样子?大概就是我愿为你付出所有。
白头偕老,也曾一地鸡毛
张爷爷和郑奶奶故事的开头,并不是花前月下你侬我侬。
上个世纪70年代,张爷爷已经长成个结实的大小伙子,可他的婚事急坏了老母亲。因为父亲走得早,家里没了顶梁柱,张爷爷的母亲托了好几个媒婆,可大家伙勤勤勉勉地找了大半年,依然没说动一个姑娘。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把眼光投往郊区的农村。
那年的郑奶奶梳着大辫子,一双眼睛神采奕奕,下地干活、在家做饭样样出彩。唯一的缺憾在于户籍:不是城镇户口,没有正式工作。他们都不是对方的理想型,更像是一种即将携手面对生活的“战友情”:妥协中掺杂了一丝期待,期待里又暗含了几分失落。
这种关系,是打从开头就奔着过日子去的,爱情倒成了锦上添花的点缀。所以也没费多大周折,他们就结为了夫妻。
婚后,郑奶奶生下三个孩子,张爷爷乐得合不拢嘴,但有时也愁得睡不着觉。快乐是因为血脉延续,发愁是因为,多出来的三张嘴意味着更多的粮食和蔬菜,也预示着更多的汗水和辛劳。为了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两个人也没少拌嘴。进入中年的两个人,在各自的工作中疲于奔命,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心力交瘁,却都无法感知对方的辛劳,而是无限放大自己的委屈。
五十多岁时郑奶奶生了病,张爷爷急得团团转,喂汤喂药地守护在床前。郑奶奶鼻子一酸,差点掉下眼泪来。“活了50多年,我从没得到过这样的照料。”
一晃半个世纪,如今的老夫妻却活成了人人羡慕的模样。早起遛弯买菜,两个人的早餐一周不重样,煎饺、豆浆油条、小笼包、米粉,有时还会坐公交车,去市区的肯德基吃汉堡喝咖啡。夜幕降临,老两口早就吃罢晚饭,正在楼下的空地打羽毛球。
可郑奶奶说:“当年我可一点都不想嫁给他!”
张爷爷也说:“当时,我也挺嫌弃她的!”
经济宽裕了,儿女也都长大离家,屋子空荡荡的,心仿佛也跟着变宽了。当然,吵也吵不动了。今年下半年,孩子们还准备为他们操办一场隆重的金婚典礼。
◎记者手记>>>
金婚是一个特别美丽的词语。它代表着同甘共苦,意味着半个世纪的风雨波澜,本身就是坚贞与坚守的代名词。但作为局外人的我们,却只看到白头偕老,看不到漫长一生的鸡毛蒜皮。
常常有人说,我不羡慕接头热吻的情侣,只羡慕夕阳下挽手的老人。但是,挽手的老人,也是由热吻情侣一天天变化而来的啊。
你若羡慕得紧,不妨也拿出耐心来,好好经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等到红颜老去两鬓斑白,若身边人还在,也会有孩子指着恩爱如初的你们,悄声说一句羡慕。
“生活一地鸡毛,但我们能白头偕老。”携手走过半个世纪,感情在岁月中不断升华,这可能就是爱情最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