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人文

端午节

图为河畔幼儿园小朋友正在制作彩蛋。

绵绵夏意,艾叶飘香,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如期而至。这个有着浓浓民俗意味的节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吃粽子,系五彩,挂香包,龙舟下水喜洋洋,一根根象征吉祥的五彩绳,从大人的心底揉缠到孩子的手腕……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即开始的意思,古书记载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古代以12地支中的“寅”为岁首,正月为寅月,依次,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是午月开始的第五天,“午”“五”同音,所以端午又称端五。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关于起源,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但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最广。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22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楚怀王。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后极度悲恸,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江。当时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这位贤臣的死去,闻讯后纷纷赶着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这便形成了每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

南朝梁时吴均《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之后,每年这个时候,人们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名叫区曲的人,曾梦遇一位自称屈原的贤士,他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楝叶和米塞在竹筒里,或用芦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缠好,因为蛟龙是害怕楝叶、芦叶和五彩丝的。”后来人们改用楝叶、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此后历代沿袭,便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端午临中夏 时清日复长

端午节是一个非常盛大隆重的节日,庆祝的活动各种各样。

最为广泛的是吃粽子。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著《风土记》一书中对粽子的明确记载。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最风雅的是佩香囊。自古以来,端午节盛行佩香囊、佩荷包。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五颜六色,玲珑夺目,既美观漂亮,又清香四溢。

最普遍的是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之际,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会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贴上艾叶,称为艾虎,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而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

最辛辣的饮雄黄酒。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最吉祥的是画彩蛋。与在端午节吃粽子一样,画彩蛋这个习俗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将鸡蛋上画出彩色花纹,再用彩色网袋将鸡蛋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寓意“逢凶化吉”。彩蛋不只是食品,更是一种装饰品,彩蛋象征混沌未开,祝福屈原投胎幸福,托生富贵人家和太平盛世。

最热闹的是赛龙舟。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樱桃桑椹与菖蒲 更买雄黄酒一壶

义乌人的端午,粽子、菖蒲、艾蒿、香囊等一个个鲜明的“端午符号”浸透着传统味道,让端午节氤氲着浓郁的历史气息、厚重的人文情怀和深刻的伦理内涵。

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而义乌人则会在端午这日为嫁出去的女儿做足礼数。端午节这天,娘家得准备好粽子、馒头、鸡蛋等,还有许多大蒜,装在篮子里,挑到女儿的婆家分给亲戚朋友,持续三年,以体现家族对女儿的关心,同时也是为了提醒新郎要好好对待女儿。

义乌最早关于粽子的记载,出现在元朝的《丹溪先生心法》:“小儿好吃粽,成腹胀疼。用白酒曲末,同黄连末为丸,服之愈。”万历《义乌县志》:“端午,取菖蒲及艾,插门户,或系以彩胜,佩于身。为衣香,置之箧笥;杂菖蒲、雄黄和酒饮,以辟邪禳毒。为角黍、骆驼蹄糕,祀其先,亲戚各相馈遗。”

这日,私塾放假,学生家长给先生敬送粽子、馒头、甜蒜等物,先生则回赠纸扇。

在义乌城乡,端午节家家户户门插艾叶、菖蒲,门楣上悬挂八卦图,或张天师驱妖符、或钟馗画像,饮雄黄酒,并喷洒墙脚,驱邪祛毒。在万历《义乌县志》上也有“取菖蒲及艾,插门户”的记载。

义乌的端午还是美美的,这日男女皆佩香囊、香包、彩胜于衣襟,后仅小孩佩戴,据说是为了压邪。据《义乌民俗》介绍,旧时“男女都在衣襟上佩香囊、香包、彩胜,后来只有小孩佩戴……”(《义乌丛书》之《义乌民俗》220页)香囊内藏冰片、雄黄、菖蒲粉或樟脑丸,而香包、彩胜则馨香四溢,沁人肺腑。对此,万历《义乌县志》也有记载:“或系以绥彩胜,佩于身。”

人还在午时拔紫苏、薄荷、凤尾草、淡竹叶等治伤风、咳嗽、退热等用的土草药,洗净,晒干。

义乌人在端午节,早上吃粽子,中餐大多裹馄饨,还有吃“五黄”等风俗。五黄即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和雄黄酒。

其实,端午重要的不是吃什么、穿什么、戴什么,在这个祖祖辈辈传承的节日里,更多的是传承一种古老的仪式,从中体味家的味道、亲情的味道,和义乌人对美好生活的寄望。

记者手记

端午节的情缘

2006年,端午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端午节凝聚中国人对于自然认知的智慧。不但寄托了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展现了中华民族对祥瑞的祈求、美满的憧憬,幸福的期盼。

粽子、菖蒲、艾草、香囊,不只是“文化符号”,也已是假日经济中的“活跃因子”——不必说老字号、网红店的粽子如何热销,大大小小药店里的香囊如何抢手,单单到自家周边的菜市场里走走,两三元一枝的菖蒲艾草,哪个“马大嫂”不是人手一枝?

过端午,吃粽子、戴香囊、挂菖蒲……从舌尖、鼻尖到指尖,传统文化全方位体验,基因里的古老文化记忆全方位复苏;过一次端午,就是对中华传统的一次集体重温。在今天,这样的记忆和重温,满足了需求,拉动了消费,繁荣了市场,发展了经济。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整个中华民族都涌动着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正如诗人余光中《招魂》所言——“五月五,楚大夫……都为你而下水,满江龙船;都为你而分波,满舷长桨;都为你而悬挂,满门菖蒲。”端午时节,传统文化,家国情怀,充盈于天地之间,浩荡而充沛。

端午从来就是一个富有诗意和爱国传统的节日,家国情怀是端午的文化底色。文化,是端午之灵魂。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端午节里,更需要缅怀过去、追思英烈、铭记历史,传承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涵养当代中国。每一次端午祭奠和纪念,都是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再一次凝结和强化,对民族气节和精神品格的再一次沉淀和传承,都是为了更好地守护今天、肩负责任。

越是在现代化和城市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刷下,我们越是要有延续自身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唤醒人伦情愫,追溯先人的伟岸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扛起华夏儿女共筑民族复兴的责任与担当。

清清粽香,从幽远的春秋飘来,沁人心脾。汨罗江畔,滚滚激流,穿越浩荡的历史长河,奔向未来……

本版文字:卢丽珍

2021-06-14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25968.html 1 3 端午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