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奥运会,最为惊艳,并非新星骤然高挂天宇,而是“无冕之王”苏炳添担纲闭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
苏炳添此次参赛的百米与4×100,均未跻身前三,与奖牌失之交臂,但由此成为电子计时时代首位闯入奥运百米决赛的亚洲选手和自1932年以来首位站上奥运男子百米决赛跑道的亚洲人,足以改写中国与亚洲的田径史。舆论群呼“一战封神”。
苏炳添走上神坛,推力何在?
2021年8月1日晚,男子100米半决赛,这位32岁短跑老将跑过身边几乎所有95后对手,更重要的是,跑出9秒83这个本人最佳成绩。
跑步是一项孤独的运动。由2012年伦敦奥运男子百米半决赛绿茵跑到本届东京奥运男子百米决赛舞台,苏炳添均为亚洲第一且唯一选手(不含归化选手)。从2011年以10秒16打破全国纪录,到本届奥运会以9秒83突破亚洲纪录,为将个人百米成绩提升0.33秒,苏炳添走过艰辛十年。仅从9秒99到9秒91,苏炳添便耗尽三年精力。
孤独地跑着,为的就是刷新PB。赛事术语PB为Personal Best的缩写,意即个人最好成绩。
每次站上起跑线,于这位中国“飞人”而言,均为“PB之战”。故而,苏炳添虽无冕,却依然走上神坛,并毅然擎起中国奥运代表团大旗。
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郑辛遥近日在其《智慧快餐》专刊发表漫画《心态》:领奖台上,第二名悄悄把银奖站台与金奖站台切割开来,并挪至铜奖站台一侧,以便让第三名站在第一名与第二名中间。作者写道:第二名与第一名比是输家,与第三名比就是赢家了。这显然涉阿Q精神之嫌。倘若把高低不等的领奖台改换为拾级而上的阶梯,只为自己攀爬,可谓对刷新PB的最佳写照。
环顾身边莘莘学子,终日碌碌于刷新分数而非PB,因为永远有个邻家孩子作为人生比拼的参照。“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妈的孙女/钢琴她过了十级/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我妈同事的女儿/有深厚的舞蹈功底/听到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语……”这首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出自2017年5月7日江苏卫视《歌声的翅膀》第三期的九岁选手吴耀杰。“我知道少壮要努力/可为什么要和别人比”,正因为“地球上有一种孩子呀/叫别人家的孩子”。
课堂竞争之烈,远甚赛场跑道。
就此,为人之母的龙应台发出心声:“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课堂竞争之祸,甚而惊动中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今日出台的“双减”政策(《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便剑指资本暴力下学生及家长不堪负荷的“军备竞赛”。
人为何求学闻道?青年毛泽东答道:“充分发达吾人身体及精神之能力至于最高之谓。”所言“最高”即PB。以教育为手段,师长助力每个孩子在自我完善中成为最好自己。
树之美,使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裔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惊叹万分。树的唯一使命就是生长。生长只是自我实现,与周边的树以及观赏的人毫不相干。
成长即刷新PB,关键就在自知。庄子把眼睛拟人化,“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进而判断,“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基于“反求诸己”的中华传统,梁启超曾提出一个论断:“儒家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起来说,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以修身成己来贡献社会。惟有立身,方可行道。
由人之成长而国之发展。中国政府坚信,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本身就是对世界的贡献。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2021年6月17日刊发伯尼·桑德斯的文章《华盛顿危险的对华新共识》。这位曾多次参与总统竞选的美国资深参议员认为,制度的冲突“不是发生在国家之间,而是发生在国家内部”,进而告诫拜登政府,美国想要在中美竞争中胜出,不应深陷传统战场,而应证明美国体制“的确能为人民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复兴即刷新PB。
“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老子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