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绣湖

◆笔走万象

豆皮素包 义乌的味道

邹鲁

食物之于我们,早已不是果腹那么简单。有的时候,它承载了思念和回忆,是岁月里心上的滋味。在义乌,妈妈做的豆皮素包,是很多人儿时最美好的舌尖上的记忆。

豆皮素包,传统称为豆腐包或豆皮包,类似于杭帮菜的“干炸响铃”,只不过豆皮素包是长长的豆皮卷条罢了。这是义乌及周边地区特有的地方风味小吃、历史悠久的年菜。家家户户都会做,特别到了清明、冬至,是巧妇们必做的一道菜,是拜祖先祭品中必不可少的菜肴。在义乌大多数的农家餐馆里,也少不了这道菜。

油润白净的豆腐皮在浸润了之后,被裁成一张张小片,经主妇的巧手一摆弄,豆腐、青菜或白萝卜、糯米等馅料立即被包裹在小小的豆腐皮内,透过薄如蝉翼的豆腐皮,里面的馅料一览无余。豆皮素包裹好之后用油炸成金黄色,豆皮和馅料在油煎声中传来了浓郁的香味。端上桌的豆皮素包,油光的金黄色豆腐皮里,透着那青菜的翠绿或白萝卜的洁白和晶莹如白玉一般细腻的豆腐。筷子夹起来咬上一口,皮层突出了豆香,里层鲜嫩比“干炸响铃”多了几分柔意,舌尖触碰的是外焦不酥内嫩而柔的感觉,恰似江南义乌女人的外韧内柔。

豆皮素包做好的关键,就是得有一张好的豆腐皮。义乌山区出产的传统豆腐皮多采用优质黄豆、天然泉水制成,可能由于这些山区的水好,做出来的豆腐皮味道也特别鲜美。

以前,很多农家都会架起两三口炉灶,煮豆浆制豆腐皮,做好的豆腐皮挑到各大集贸市场去卖。后来人们办起了厂,豆腐皮制作也上了规模。如今,入冬以后依然可以看到零星的农户制作传统豆腐皮。凑巧的话,我们依然会在美如画的乡村看到制作过程。

豆腐皮,靠的是一个“捞”字。豆腐皮滑腻如脂、轻薄如纸,五十张豆皮叠放在一起,厚度才只有五厘米,这样算下来,一张豆皮,平均才只有一毫米。这需要师傅对捞皮时间的掌握恰到好处。去皮泡好的黄豆,用上了年头的大石碾,细细磨成豆浆。然后倒入浅低平锅里,添柴慢火煮沸。火候的处理,尤为重要。火势太旺,结皮速度太快,往往来不及捞,豆腐皮就变得过厚。火势太弱,则结皮速度慢,很难捞起。

“漉珠磨雪湿霏霏,炼作琼浆起素衣。”(《豆腐诗》,元·张劭)从豆腐皮制作间看到,里面蒸汽腾腾,看不清师傅们的脸。他们见到锅里结起一层薄薄的豆腐皮,就娴熟地从一口口冒着热气的大锅里,用两根细竹竿从结成的豆腐皮下面挑起,捞出一张张透明带着微黄的豆腐皮,一张张整齐划一地晾在了竹竿上。待晾干之后,这些豆腐皮就可以包装妥当,自家享用或销往各地。

传统的口味才最正宗。豆皮素包馅料,最传统最经典的是白萝卜和盐卤豆腐调制的。制作豆皮素包主要原料是新鲜豆腐、鲜嫩白萝卜、豆腐皮等,可使用姜末、葱花、胡椒粉、精盐等调味品。先将白萝卜洗净切成丝,放入沸水中汆熟捞起挤干水分,新鲜豆腐也沥干水分;锅置旺火上,下油(民间最经典的是用猪油)锅烧熟放入姜末炒出香味,加入萝卜丝煸炒出香味;卤水豆腐捏碎入锅,翻炒三分钟至豆腐微微发黄锅里无水分;葱末入锅继续翻炒半分钟,加入精盐、胡椒粉翻炒几下,馅料出锅。

豆皮素包的包制方法并不难。首先把一张浸泡好的豆腐皮,裁成四至五块大小的样子并平摊开;然后将微热的馅料,包裹在一张张豆腐皮中,卷成长条,用湿淀粉封口;然后将豆皮素包收口处朝下放入油锅里,小火煎十几秒或中火炸几十秒,到呈金黄捞出装盘即可食用。一般情况下不采用油炸的办法,这样很容易使豆腐皮散开而不可收,虽然这散开的豆腐皮更焦酥脆香,之于豆皮素包却品相差了些,用煎的方法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包馅,要趁热。凉了豆腐皮不容易粘合。入锅,收口朝下,这是为了豆腐皮遇热粘合防止漏馅。煎制,要小火。豆腐皮比较薄,不能用大火煎,否则很容易煎糊了,小火慢煎,底面变黄之后翻面,再煎另外一面,两面煎至金黄,就能出锅了,因为是素馅的,很容易熟。

豆皮素包的馅料经过多年的发展,民间百姓如今已经不再以素为主题。馅料里面加点肉馅,比如萝卜牛肉等,荤素搭配更显美味。若纯粹用肉馅包裹,则豆腐皮还需要炸得更加酥脆些,才能品出肉质的鲜美、豆腐皮的松脆。

豆皮素包最好是现烤、现吃,讲求的是新鲜。吃时用筷子夹起,将豆皮素包一端蘸些鲜制辣椒酱或番茄酱,其香、软、清爽之口感,不言而喻。我更喜欢不蘸任何蘸料直接入口,感觉如此更鲜嫩不油腻、素雅纯洁。本色最美味。

说是美味,并不全在于味觉,而是一种情感体验,是风华流逝的怀想,是岁月里心上的滋味。豆皮素包,却是一座城市的传统美食,这是属于义乌的味道。

2021-09-27 邹鲁 ◆笔走万象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59651.html 1 3 豆皮素包 义乌的味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