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龚盈盈 文/摄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当歌声响起,你是否为之热血澎湃、激情豪迈?
在北苑街道前洪村有这样一名爱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抗美援朝老党员——吴洵头。老人今年90岁,曾是抗美援朝志愿军21军63师188团的一名战士。1951年跨过鸭绿江,随军入朝鲜,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沉稳应对,勇猛杀敌。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集体二等功一次,荣立个人一等功两次,荣获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英雄勋章两枚。昨日,记者来到了吴洵头现在居住的地方,聆听吴老讲述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枪林弹雨中传递情报
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全国上下都被前线战士不怕牺牲、不畏强敌的精神鼓舞。为了保卫祖国,维护国家的和谐稳定,年仅19岁、一腔热血的吴洵头毅然决然扔下农具,撇下安稳的生活,跟随村里20多人一起报名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
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前,所有战士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集训,吴洵头在集训中表现优秀,得到了师长李光军的赏识,成为21军63师188团的一名警卫员,1951年随部队开赴朝鲜。“只要能多打几个敌人,自己牺牲也没关系!”说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吴老眉飞色舞,骄傲与自豪溢于言表,“师长那时候都叫我小吴,对我非常照顾,师长发布的命令我都是第一时间完成,因为表现优秀,我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2年,随着战况胶着,敌军开始投入大量飞机、坦克等重型装备,给前线战士带来了巨大压力,师部通信设备也被炸毁。为了把作战指令及时送达,必须要派战士横跨几十公里前去传达,师部挑选了警卫连中几个战士分头行动,吴洵头也在此列。接到命令的那一刻,吴洵头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伪装好后,他不顾暴露的危险毅然选择骑单车送军令。
“那时候美国飞机像老鹰一样,飞得非常低,我骑车过马路的时候碰巧就被一架美军敌机盯上了。”吴洵头说,“我发现了敌机,马上把单车推往一旁,让敌机预估错了位置,但炸弹仍然在我东边十余米处投下,炸飞的尘土瞬间把我掩埋进了土里,只露出了个头,幸好当时搜救的战士及时赶到,把我从土里挖出来并送往治疗,指令也成功送达了部队。”吴洵头因此荣立了一次三等功。
“那是我第一次面对死亡,但我不怕,我只怕任务没能完成。”每每回忆起当年参战的经历时,吴洵头都难掩内心的激动,在部队的一幕幕往事如幻灯片般在他眼前闪过,万千感慨涌上心头。
英勇无畏成功擒获美军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战况变得愈加激烈,吴洵头所在的188团接到夺取一处高地的命令,但敌人的炮火猛烈,把部队封锁在了阵地上。“敌人的炮弹很猛烈,整整打了一天一夜,我们一个班的战友全部隐蔽在山洞里。我们没见过这么猛的炮击,平时我们师一年也打不了这么多炮弹啊!”吴洵头对那枪林弹雨的战场仍然记忆犹新。“我就多次被埋在地下,好几次泥土都埋到了脖子、下巴。有一次甚至被乱石埋在废墟里长达三个小时,差点性命不保”。那次经历是他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为尽快完成任务,吴洵头和几个战士趁夜摸上了敌军高地上的一处碉堡。“美军受过多次夜袭,做了许多防范,即使在休息时,武器也不离手。”吴洵头回忆,摸上碉堡后,他从正面一把抱住敌军战士并堵住枪口,其他两位战士趁机将敌人制服,至今他仍能清晰地回忆起敌军武器在他怀里那冰冷的质感。“我们三人把敌军俘虏回部队,成功从敌军口中探出了情报。”正是那次情报,让部队成功拿下了多处高地,他也因此荣立了一次二等功。
1957年,吴洵头从部队转业回到义乌,起先在兵役局工作,为响应党中央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随后被调往前洪村,成了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抗美援朝的硝烟散去了60多年,吴洵头胸前的军功章虽已斑驳,破损的绶带更见一种饱经沧桑的美感。
“只要祖国还需要我,我现在仍然可以奉献我的一切。”采访时,吴老不断重复着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