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恃坚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西汉时规定在朝廷供职人员丁忧(离职)三年,至东汉时,丁忧制度已盛行,至宋代则由太常主其事,此后历代均有规定,到明代把它定在律令。按照古礼,丁忧是对父母孝心的最好体现,也是对儿女是否孝顺的考验。义乌为官丁忧守孝的名人很多,南宋徐侨曾先后就任绍兴郡司法、南康军司法两职时,均因父母先后去世,两次离职归籍丁忧,守孝各三年。
黄溍(1277-1357),元代著名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书画家,一生著作颇丰,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追封江夏郡公,谥号“文献”。
黄溍生性聪颖,天资绝人,博学工文,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延佑二年(1315)登进士第,授台州宁海丞。后迁两浙都转运盐铁使司石堰西场监运。延佑七年(1320),升为诸暨州判官。他任州县官,历时20余年,勤政为民,始终以“父母官”自律,体恤民间疾苦,躬身为百姓办事,政绩卓异,嘉惠地方,深受百姓爱戴和称颂。平日,一丝不苟,两袖清风,唯以清白为始,除奉给之外,不收受任何非分钱财,常常因生活费用欠缺而变卖家产,以资弥补。
至顺二年(1331),黄溍因荐入京为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后转国子博士,外补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经筵事。他进京入朝断断续续共20年,除为国家起草大诏令等外,先后给元顺帝授经史课32次,多次受到嘉奖,这在经筵官中少有。
黄溍遵《孝经》“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之教,孝顺父母,拳拳之心始终如一,还不到引退年龄,但思乡心切,时时想到在老家年迈的母亲,多次呈奏,引退还乡,以便纳福侍亲,但无法准奏。至正九年(1349)四月,古稀之年的黄溍就迫不及待地再次向皇上递呈奏章,请求辞官还乡,不等圣旨下来,他又径自而行。皇上闻此,立即派遣人马追赶,一直追到武林驿(杭州),终于把黄溍请回京师,并官复原位。
晚年,黄溍更笃于孝道。每月初一、十五,不论酷暑严寒,必去瞻拜先人之墓。同时,还竭力搜集先世遗文,并精心研读,补缀成篇。
金汉鼎(1614—?),与族兄弟金汉蕙系同科进士,被称为“金氏二雄”,虽非名卿显宦,却因清高耿直、敢言直谏、政绩卓著、志行超逸,而被世人所称道。
金汉鼎父亲金德义,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甲进士,授婺源县知县,母亲是大司寇(兵部尚书)吴尧山的侄女,是诗书传家的大家闺秀。她整日读《孝经》《烈女传》,从不懈怠。丈夫去世后,抚养、教育子女的重担都落在了她的肩上。为不负丈夫生前嘱托,她对金汉鼎的教育,不仅十分严厉,而且施以特殊的磨难,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金汉鼎从小读书明大义,天资颖悟,颇具灵性,吟诗作文,片刻即成,议论辞藻,奕奕动人。然而他并不以此自傲,学业从不间断,在母亲严格管教下,潜心研读经史,探讨做人的道理和修身治国的学问。清顺治六年(1649)登三甲进士,授陕西泾阳县知县,任上勤政务实,重视农桑,边引进南方先进耕作技术,边从事农田水利建设,廉洁自律,办事认真,秉性耿直,任职5年受6次举荐。经考核,因其政绩卓异,顺治帝赠其一套蟒袍,拟考核拨用。太宰王永吉说:“天下如果只取一人,非泾阳县令莫属。”
金汉鼎泾阳任期未满,就因功绩突出而被举荐,先后擢升为兵科给事中、礼科右给事中、刑科左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因在外为官多年,十分想念含辛茹苦抚养自己成长的老母亲,遂告假归里省亲,承欢膝下。复出后,因闻母亡而悲哀过度,竟卒于奔丧途中。
朱之锡(1623-1666),清初治河名臣,顺治时期历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河道等职,因病卒于任上,康熙帝谕赐祭葬。雍正年间,被敕封为河神“朱大王”,沿河立庙,春秋祠祭。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皇帝追封朱之锡为“助顺永宁侯”。
朱之锡父亲朱三凤携眷在北京经商,为人忠善,讲信用,生意越做越大,日渐殷富。母亲沈夫人出身名门,却持家节俭,对两位古稀之年的公婆服侍周到,贤惠有加。出生在北京的朱之锡,从小聪明绝伦,与众不同,父亲不惜重金,聘请京城名师,为之训导。后因京城生意惨淡,家境日渐衰落,举家迁回到陇头朱老家。为使朱之锡能读书成才,母亲“脱簪珥形以资脯修”,卖掉身上的金银首饰、玉镯等贵重物品供儿子读书。顺治三年(1646),朱之锡中进士,初任庶吉士,不久担任编修,后升任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读学士、会试同考官。顺治七年(1650),父亲去世,归省服丧3年期满,朱之锡携母回京,仍担任原职。
顺治十四年(1657),在博选廷臣时,特擢朱之锡为兵部尚书兼河道总督。这时,随他在京的母亲因家父过世而过哀成疾。日久,气血顿耗,病入膏肓。朱之锡本欲推辞总河一职,在京以尽孝道,但念及顺治帝如此器重,内心怀着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准备向母亲解释。不料母亲听后反问朱之锡:“皇上对你如此恩宠,你该怎么报答?”朱之锡想不到母亲如此深明大义,大喜过望,拜伏在母亲膝下道:“自接到皇命之后,此身已非己有,我若不誓死报答皇上,就有违母命,之锡乃不忠不孝的人。”随后,朱之锡携带家眷,离开京师,不久抵达济宁总督河署,开始走上了治河的艰辛之路。在担任河道总督的九年时间里,鞠躬尽瘁,尽心河务,经常奔走于黄运两河险工之处。一遇险情,更是亲临河工,现场指挥抢险。
顺治十五年(1658),朱之锡母亲病故,顺治帝命他在职守丧。朱之锡是有名的孝子,两年内4次上《哀恳归葬疏》,最终在治理黄河运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情况下,才得到“自古平天下莫过于孝”的顺治皇帝首肯,两年后扶母亲灵柩回乡加封厚葬。“两年任所寄母棺”故事在民间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