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认为世界上最早设置自贸区的国家是法国,于13世纪开辟马赛港自由贸易区。接着1547年,意大利将里窝那港设为世界上首个自由港。其后,不少欧洲国家也陆续在一些港口城市开辟自由港、自贸区。上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建立各种自贸区。
由此看来,自贸区似乎是舶来品。其实不然。世界上最早设立自贸区的国家是我国。这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的楚国。楚王马殷(852-930),唐五代许州鄢陵人,字霸图,木工出身,应募从军,以其出色才能,斩关夺邑,屡屡升迁,最后被五代唐庄宗李存勖封为楚王,以潭州为长沙府,建国承制,自置官属。马殷彰显了“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雄才大略,广纳人才,采取了各种振兴经济的措施,楚国政权在五代十国中一时颇称强盛。其中值得称道的是,开创了今天所说的“自贸区”。
时五代十国中九国处于南方,而楚国处于南方各政权之中心,地理位置优越。马殷经过周密策划,采取了类似今天自贸区的三项措施:一、对境外来楚投资经商者免各种税收,海关只稽查,不收税。二、地方衙门加强治安管理,重在为外来经商者提供良好营商环境。三、实施配套金融政策。湖南盛产铅铁。他采纳了高郁建议,铸造铁币为楚本地流通货币。据记载,马氏执政50余年,后人光在长沙市内就发现五代墓500余座,墓中出土有“天策府宝”和“乾封泉宝”等铁钱和铅钱。由于境外通行铜币,这样,出了楚界,铁币就失去了货币流通价值。外来客商离开楚时不得不把赚来的铁币全部脱手,换取楚国货物,促进了当地生产。这些举措产生了积极成效,“是时王关市无征,四方商旅闻风辐辏”。楚长期外贸顺差,国库充沛,百姓富裕。
俗话说:大胜靠智慧。楚王马殷没有用多大力气,只是妙手一挥,推出了招商引资三举措,就迅速扭转了多年征战所造成的残局,形成了风生水起的经济形势,生动地折射了其治国理政、善于发展经济的聪明才智。
以当今自贸区标准来看,马殷所做的算不上规范的自贸区。但,从自贸区的要素、目的和原理来看,它已具备自贸区雏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今天的自贸区是在人类长期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类文化、智慧的结晶。自贸区属于经济工具,明显地具有中国文化遗传因素。我们在追溯自贸区渊源时必须看到中国先人的贡献。至于自贸区的理论依据,基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这当然是对的。但并不完全。
任何先进理论和科学发明,包括经济工具的产生和形成,往往是多学科互动融合的结果,或受之于自然现象的启迪,自贸区的形成也不例外。《刘子·思顺篇》有语:“山海争水,水必归海。非海争之,其势顺也。”海洋有低洼广阔之势,九渠八河的水竞相奔之。自贸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税收低洼地。历史回到马殷当年:这天,梅雨绵绵,马殷伫立于洞庭湖旁,见田野和沟渠之水聚入洞庭湖。他浮想联翩:水往低处流是铁律。资本求增值,商者逐利润。如把楚国变成一个税收低洼地,对周边诸国经济放开,优惠免税,八方之商和投资者必如流水一样,奔楚而来。或许马殷的决策,自贸区雏形就是这样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