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老先生在《四时佳馔》写道:“春节吃饺子,比户皆然。”春节是阖家团圆、畅叙亲情的美好节日,全家人欢欢喜喜围坐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聊开心事,温馨的情景令人难忘。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也是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佳肴,民间有“舒服不过倒着,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年除夕,母亲都会给我们全家包一顿饺子吃。饺子,交子,交在子时。“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是旧年新春交接之时,这时吃饺子是取其“更岁交子”之意,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亦象征吉祥如意,以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祈望。
儿时记忆里,每年除夕饺子,母亲总是精心准备。中午一吃完饭,她就忙着剁馅了。那天的饺子馅一般是荤素相配,有芹菜肉的寓意“勤财”、韭菜肉的寓意“久财”、白菜肉的寓意“百财”、萝卜肉的寓意“罗福”。但以白菜猪肉饺子为最香鲜。看着母亲一点点地把五花肉剁为细细的肉茸,拌上切好的葱姜末、白菜碎,加油盐,持筷子顺时针方向匀速搅拌,调出鲜美的馅料。母亲拌的馅总是不咸不淡,不干不稀,油亮通透,色鲜味香。
做饺子皮,母亲在面粉中加入温水,很快揉成光滑的面团,并“啪”的一声拍一下面团,然后放在盆里盖上湿布,醒半小时以上。开始包饺子了,全家人一个都不少地围坐在餐桌旁,笑容满面,擀皮的擀皮、包的包、摆放的摆放,一派幸福祥和。
母亲是包饺子的好手,她包得很快,一边包还一边给我们讲那些关于饺子的故事。母亲要我们把饺子包成元宝的形状,两边翘翘,中间圆滚滚,寓意财源滚滚。母亲说,饺子原名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全名又叫“祛寒娇耳汤”。相传张仲景辞官回乡时,正值南阳冬日伤寒流行,他看到乡亲们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口大锅,煎熬羊肉、胡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乡亲们。乡亲们从冬至一直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冻耳康复,就学着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过年吃饺子的习俗被流传下来,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之恩。
半夜时分,包好饺子后,我们姐弟总无心玩耍,一直守在厨房里,目不转睛地盯着白白胖胖的饺子在锅里上下翻飞。氤氲缠绕的香气间,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嘴馋的我们早已垂涎三尺,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接一个地吃。吃着吃着,不经意间,一枚枚硬币蹦了出来。母亲这才告诉大家:谁吃到包着硬币的饺子,谁就是有福之人,今年一定会好运连连。就是这样的饺子,我们吃出浓浓的情韵,比现在的山珍海味印象还要深刻。
过年是中国人餐桌上菜肴最丰富的时候,各种美食应有尽有。除夕之夜吃顿团圆的饺子,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年饺子分外香,包进饺子里的不仅是美味的馅料,更有那一份浓浓的亲情和温馨,让人无比温暖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