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群言堂

既有太子 难免血腥

朱国平

汉武帝刘彻的雄才大略,令后世倾慕不已。晚年,他准备立九岁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虑及“子少母壮”,为了防止曾祖刘邦死后吕雉擅权的故事重演,他杀掉了刘弗陵的母亲——年轻美丽的钩弋夫人,想以此堵住外戚干政的源头。

且不说堵没堵住,只说刘彻这样做,或许只是一种现实政治操作的“即兴发挥”,但三百多年后的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则以自己的实践,将此升格为一种制度——子贵母死。拓跋珪先杀掉了把自己抚养长大、在建国过程中功不可没的母亲,接着,便杀掉了为自己生下太子的妻子。失去母亲的儿子日夜号哭,闹腾不止。一气之下,他另立一个儿子为太子。他没有把这个儿子的母亲立即杀掉,只是将其关到了狱中。母亲在狱中把消息透露给儿子,儿子翻墙冲到老子面前,趁其不备,一刀将其捅死。后来,原先被立为太子的儿子,又杀了新太子母子,登上皇位。这便是明元帝拓跋嗣。自此,子贵母死这种充满血腥的制度,在北魏得以确立,其严格执行的时间,长达一百余年。

到了北魏第八任皇帝元恪,将儿子元诩立为太子后,却没有忍心将元诩的母亲胡贵嫔杀掉。究其原因,一是他信奉佛教,受此影响,心中的悲悯因此多有复活。二是胡贵嫔自己,有卓然不凡的表现。面对太子立、其母死的残酷现实,嫔妃们都害怕怀孕,怀孕后皆求生公主,有的甚至在怀孕之后,偷偷打胎。这就使“接班”成为问题。当此际,胡贵嫔慨然担当,不惜以一身之死,也要为皇家生子。珠胎初结,她便日夜祷告,祈求上天保佑,赐她以男儿,使龙种得以传承。后来苍天不负,如其所愿。面对此种“献身”精神,宣武帝纵是铁石心肠,也不能不为所动。他不忍让自己被立为太子后生母被杀的惨痛情景再现,终于拿定主意,未杀胡贵嫔。

如果说,当初胡贵嫔的表现,确实是出于一种虔诚的牺牲精神,那么,她后来的行径,无疑是权力使人性堕落的铁证。如果说,她的表现,是出于她的机智,她笃信她能够以自己的表演,摧毁宣武帝对祖制的坚守,从而实现她的个人野心,那后来的一切,都运行在她预设的轨道中。不管哪种情况,她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女人。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这个女人后来的所作所为,不幸证明,在北魏延续百余年的子贵母死制度,其存在,确有必要。到孝文帝时代,北魏国力盛极一时。然而因为她,因为子贵母死制度的终止,帝国的丧钟从此敲响。被宣武帝刀下留人的她,在当上太后之后,荒淫无度,祸乱朝政,甚至残忍地毒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孝明帝。她不仅葬送了北魏,也把自己送入了滚滚波涛。孝明帝觉得自己老娘的所作所为,势必把国家带向毁灭,便计划先将她那两位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的情夫除掉。但孝明帝毕竟年轻,犹豫不决之际,风声走漏,老娘和其情夫对他先下毒手。他被母亲毒死时,才十九岁。

宣武帝元恪废除子贵母死制度,是导致北魏终结的直接原因。如果元恪的心如他的父辈一样坚硬冰冷,当时咬咬牙把胡贵嫔杀了,可以推测,北魏的国祚,会有或多或少的延长。然而,权力的维系和传承如果要靠血腥和暴力加以保证,这权力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罪恶,不延长也就罢了。况且,如果暴力和血腥真能使江山永续,哪里还会有走马灯似的王朝更替?

其实,不独北魏,既有太子,其母杀或不杀,血腥都难以避免。

2023-07-07 朱国平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357859.html 1 3 既有太子 难免血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