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边的领导来考察或调研,地方的领导大多会带他们去看新上的项目和工程。比如新修的公路大桥、新建的公园景区等。这些不仅标志着城市的变化,也代表着自己的政绩。
很多的镜头,都记录下这样的场景。喧嚣的工地,秀美的园区,整洁的厂房,林立的高楼,热情的人群,地方领导陪着上级领导,一边看,一边说。这个项目投资多少,经济效益如何高;那个项目投资多少,社会效益如何好。当然,少不了也要介绍一下自己,如何的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如何的踔厉奋发、造福百姓。
上边领导常常频频点头。有时候,也会问一两句。而更多的,则是肯定之语。因为下级的政绩,也是上级的政绩。只有下级们争先恐后出政绩,上级的政绩才会做大做强。所以作为上级,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很少问,你们这些项目的投资,都是哪里来的?啥时候还?能不能还?到时候还不上了怎么办?即便问,也不会问很细;即便问得细,下级也不一定照实说;下级即便照实说,也不一定负责履行到底。
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看产出,不看投入;只看现在,不看将来;只看我在这儿主政的一时辉煌,不看我离任后的还债压力。这就留了一个空子,借债,也可以造出政绩。
我也是最近才发现这个“秘密”的。
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站2月7日报道,贵州省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再勇在六盘水市任市委书记、市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主任期间,滥用职权,违规开展工程项目建设,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情节特别严重。他力排众议,大干特干,3年里搞了23个旅游项目。因为政绩突出,自己升到了副省级职位,但却给该市留下了1500亿元的巨额债务。本想着拍拍屁股走人就没事了,没想到讨债者把事情闹大,李再勇也被牵扯进来。因涉嫌受贿罪和滥用职权罪,近日在重庆被提起公诉。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1月7日播出的年度反腐专题片里,李再勇面对镜头,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欠的那些债务,我从来没有想过去还。反正一拍屁股走人,后来的继任者,谁来谁承担责任。”
天底下,还有比这更聪明的事吗?政绩归自己,债务归后任;升官归自己,责任归后任。我从网上搜了一下,六盘水市2023年的全部财政收入,是110亿元。而这位“大手笔”的一把手,提前透支1500亿元。即便全市一分钱不花,连公务员和教师的工资都不开,也还需要13年半,才能还清这些债务。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事情,似乎在一些地方已形成“惯例”。2月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播放的另一部反腐专题片中,又介绍了湖南省湘潭市委原书记曹炯芳“债”造政绩的问题。为了把自己“尽快搞到副省级”,他竟然在任期内搞了345个项目,总投资617亿元。不仅形成了33个烂尾工程,还给湘潭市留下了435亿元的政府债务。(2月7日《报刊文摘》)
为什么这些人的胆子会这么大?因为有些地方的行政机关,有这样的潜规则:后任不揭前任的底。其一,前任大多都升上去了,你揭老底,肯定没有好果子吃;其二,你揭了前任的老底,后任也会揭你的老底;其三,揭发和暴露别人问题的人,结局可能不大好。同僚觉得你不可信,有的领导觉得你不可用。
但每一个后任,都一点不比前任傻。虽然不揭老底,不捅破那层窗户纸,却也心中有数,那就是不还旧账。好不容易搞到一点财政收入,谁会拿来填前任的坑?所以,那些坑就在那摆着,任坑沿塌,任雨水灌。
从表面看,“债”造政绩也是政绩。因为那些高楼大桥、公园绿地、都市美景,大家都能看得到。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城市带来了活力,给百姓带来了方便。但也苦了债权人。揽了工程,垫了资金,钱却要不回来。银行也因“债”造政绩的呆账、死账跟着倒霉。但是,说到底,“债”造政绩挥霍的是人民的血汗,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对此,人民痛恨,党纪国法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