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周福云,1963年出生,苏溪镇上甘村人。20世纪以来,苏溪镇境内六都地区鸡毛换糖蔚然成风。我的家乡上甘村及周邻各村庄,家有18岁以上的男丁,大多在农闲时间外出江西、安徽、福建等地鸡毛换糖,祖传父,父传子,代代传承。从小耳濡目染,我也在1979年加入鸡毛换糖行列。
当时,我是生产队记工员,农忙时节就在队里挣工分,农闲时节出去做点小生意。1979年冬天,我第一次挑着货郞担出门,从廿三里配了针头线脑、发夹纽扣、生姜糖、气球等货物,由荷叶塘火车站出发。当时和我一起去的是邻村两位同龄人,在此之前,我们三个都没出过远门,就是凭着一股热情和勇气。
我们到的第一个点是江西省玉山县,玉山在浙赣铁路上,离浙江很近,很多义乌人到江西敲糖往往先从玉山开始。到达目的地后,我们几个在玉山城边找了个旅馆,把带去的小百货整理出来,放在货郎担归类好。当晚,大家住在一起。第二天,三人各选一条路线分头出发。
那个时候我刚从学校出来,从未做过鸡毛换糖生意。我挑着担子这个村进那个村出,第一天只收到了两三把鸡毛。住了一个晚上旅馆后,我们就住到当地老百姓家里,给他们一点费用,和他们同吃同住。义乌人到江西敲糖基本上是在一个地方住下来,然后每天回来。但过几天又要换一个地方,一次敲糖总要换四五个住的地方,吃住的费用相对来说还是便宜的,住一夜加早餐和晚餐两顿也就一元钱。我们白天出门,晚上又到农户家汇合,然后十天半月往返一次义乌进货。1979年,我腊月二十五那天出门,到1980年正月初五回家,赚到将近一千元钱,相当于上班三年的工资,尝到甜头的我只要一有空闲就出门。
挑货郎担的日子是艰苦的,每天天不亮就离开借宿的农户家,回到家也是晚上八九点了,更多的时候,天黑了还要走上二十几里小路。担内的物品五花八门,三四十斤重,到晚上回住处的时候,双脚就像灌了铅似的重。
这样来回做了两趟,我就放下鸡毛换糖担子,开始在江西各县市摆路边摊。这个时期卖的货基本上都是从廿三里地摊批发,除了传统的针线、纽扣之外,还有小孩子玩具、绸带和大人用的皮带等。四年时间里,我走过江西玉山、宜春、黎川、贵溪、南丰等地,还到过福建三明、漳州、漳平、宁德、龙溪。每次出门,肩膀上背着两个大包、两个小包,包里东西多、分量重。到达目的地后,我和几位同伴就到集市摆地摊,摆摊的地点是不固定的,哪里有集市就赶往哪里,用一块塑料布摊在地上。平时,我们到各个村代销店推销商品,因为带去的都是比较好销的小商品,价格也比当地便宜,几大包的货物一般能在一周到十天内卖完。
出门搞买卖,不仅辛苦,还有安全问题。有一次,我乘车去江西贵溪,那时候火车班次少,想有一席坐的地方真是太难了。好在义乌到江西不算太远,我们有时候就坐在地上打个盹,实在困了铺张报纸钻到别人座位底下躺一会,身体都是蜷缩着的。那次我乘坐的是后半夜的车,因为太困,不知不觉睡着了。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放在座位底下的鞋子不见了,无奈,我只有赤着脚走路。
摆地摊后,我就不再借宿农户家里,而是住当地的小旅馆。1981年冬天,我在江西黎川县城街上摆地摊,晚上住在旅馆里,也不知道小偷是怎么进的屋,第二天醒来时我的包被盗了,放在包里的钱和证件全没了。幸好墙角还有一包货,我只能把那一包货贱卖当路费跑回家。
还有一次,我们在江西南丰摆地摊,晚上四个人住在同一个房间里,小偷把靠窗两个人的衣服裤子偷走了,还顺手牵走一只编织袋。第二天一早,我们兵分两路去找小偷,中午时分,真被我们找到了。当时小偷正在一家店里买气枪,他身上编织袋里隐约可见我们的衣服、皮带,确认无疑后,我们上前把他扭送到派出所。
1982年5月,舅舅的一位朋友介绍我去江西省德兴县硫璜矿厂上班。我的工作以修路为主,一把锄头,一只畚箕,每天工作时间在10个小时以上。虽然时间长,但比起那些矿工,我的劳动量还是小的,而且每个月有三五百元的工资,这在当时是相当可观了。
矿上的工作不是很稳定,半年以后,我回到义乌,进义乌化工厂当了一名工人。1986年,义乌掀起经商办厂的热潮,我辞掉工作,向父亲借了200元,请了4名工人,一开始是做西装短裤,由于缺少经验,也没有客户基础,基本没赚到钱。后来我们又东拼西凑借了一些钱,在义乌城区向阳巷租了三间房,开始做衬衫。当时我们一般都去永康批发布料,到上海买花边,做衬衫的同时也做女裙。我们在服饰细节和款式上不断创新,独特的绣花领、军装风的袖子、个性鲜明的纽扣,慢慢地,“周氏风格”的服装成了抢手货,生意一度相当红火。1988年,我靠服装生意挖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在沪江路买了两间三层半的楼房,又在城中路小商品市场拥有了自己的摊位。凭着良好的信誉,1989年,我获得了义乌市场向个体工商户颁发的“质量信得过”奖牌,当年这个奖只发了两家,我是其中一家。
后来,我又做过服装辅料生意,那几年,我们开办的“联云辅料”在苏溪、大陈、荷叶塘一带很有名气,我们厂18个工人一年的产值,超过上海某国营企业140多个工人一年的产值。
1996年,我办起塑料彩印厂,印制各种款式塑料袋。2000年开始做礼袋、包装盒为主的纸张彩印,并一直办到现在。“联云彩印”推出的PP礼品袋、纸袋,都在义乌市场掀起了一股热潮,引领着行业走向。
2005年,我的人生轨迹再次发生改变。我儿时一位玩伴在美国从事发光器件研究工作,想回国与他的几位海归博士重新创业,从事LED芯片生产,但团队苦于空有技术,没有启动资金。直觉告诉我,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概念的LED产业,肯定是一个朝阳产业,科企合作有着无穷的潜力和很好的发展前景。只是这个高科技项目启动资金数额巨大。为了筹集资金,我邀请7位朋友入股,想着来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当晚,大家约定好8人分成4组,每组出资2000万元。可到了第二天,原本说好出资的朋友打了退堂鼓,但我不打算放弃这个项目。经过一段时间深思熟虑,我决定自己一个人筹资,筹不到大额资金,就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先把公司成立起来。
那段时间,我带领博士团队先后考察上海、山东等地,最终湖北省武汉市政府抛来橄榄枝。当时湖北省主要领导认为,LED项目起点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他们认为“地方的经济发展要依靠人才,依靠科技”,表示欢迎我们团队扎根湖北、扎根武汉。
随后,武汉市政府先后出台招商优惠政策,吸引LED项目等更多高端产品企业在武汉落地安家。我的公司落户在武汉光谷。公司成立后,我出全资,但只占30%股份,另外70%股份以技术入股形式给海归博士团队。我每周飞一次武汉,给团队的人做好服务。经过几年努力,2012年6月1日,华灿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2015年,华灿跻身为国内第一大显示屏行业LED芯片制造商,国内第二大、全球第三大LED芯片制造商。
2015年下半年,家乡义乌向我伸出“橄榄枝”,我立马组织“智囊团”就华灿光电落户义乌进行磋商。2016年,总投资60亿元的华灿光电LED外延、芯片和蓝宝石加工项目如愿落地义乌,并在不到10个月时间里造好厂房。华灿光电建设完工,填补了浙江省LED产业链上游的空白。
2017年1月,我担任世界义商总会会长,2021年9月连任。这对我来说既艰巨又光荣,作为义商总会会长,我要传承好这一升级版“货郎担”。我生于义乌,骨子里传承的是“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我最初的成长来自鸡毛换糖的义乌方式,原始资本的积累来自经营小商品的义乌市场,我的根在义乌,是义乌市场哺育我们这些商人,给了我们一个创业的舞台。如今我小有成就,希望通过自己的人脉和世界义商这个平台,把世界各地的义乌商人凝聚到一起,为义乌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口述人:周福云,1963年出生,苏溪镇上甘村人,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鸡毛换糖文化”代表性传承人。
整理人:市政协社情民意联络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潘爱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