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头粳:清爽润滑有筋道

切头粳

头粳成品

口述人:蒋福钗,1953年11月出生,大陈镇宦塘村人。第六批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头粳传统加工技艺”传承人。

整理人:市政协社情民意联络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潘爱娟

我叫蒋福钗,今年71岁,娘家和夫家都在大陈镇宦塘村,宦塘是我这辈子最熟悉也是最喜欢的地方。

宦塘村的头粳非常出名,祖祖辈辈有做头粳的传统,据村里前辈讲,早在明清时期就有蒸头粳的习惯。

头粳是用早籼米做成的一种食品,但我们宦塘村周边一带习惯叫头粳面。宦塘村在义乌、诸暨两市交界的地方,离义乌市区有三十多公里,以前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出门买东西都不是很方便,村里人就会在农闲时节用早籼米做一些头粳,以备招待客人。再加上我们这里地处山区,粮食因为存放时间长容易腐烂。为了避免粮食浪费,村民就会把平时节约下来的大米做成头粳。晒干的头粳久放不坏,烧头粳时,可放一些青菜、萝卜等作辅料,这样还可以省下不少主粮。

从我有记忆开始,奶奶就一直在做头粳。奶奶是村里做头粳的能手,也是村里最早卖头粳的人。那时一般都是做着自己家里吃,而奶奶做的头粳是拿出去卖的,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奶奶经常去一个叫白峰岭的地方卖头粳。过去这里有一条金华通往绍兴的古道,走古道必须经过白峰岭。当时在白峰岭有个凉亭,来往的人走累了都会在此歇个脚,来回路过的人们偶尔也会买一两把头粳。那时候大家过日子都困难,头粳是论把卖的,奶奶一天能卖掉十来把,如果恰逢诸暨有集市的日子,卖掉二十来把也有可能。奶奶是个非常勤劳的人,她做头粳又做豆腐,做的豆腐在宦塘和邻近的村庄也是出了名的,村里大大小小都叫她“豆腐奶奶”。

我们家兄弟姐妹多,我是家里的老大,做头粳的时候,天蒙蒙亮就要起来帮忙。那时我年纪还小,也就十来岁吧,磨浆、蒸头粳的活奶奶也不敢让我干,我能干的无非是晒晒头粳、递递扎头粳带子之类的轻松活。奶奶做头粳的年代是用手工石磨,我妈妈推磨,奶奶添米加水。因为一天也就做十来斤、二十来斤米,天气稍凉的话还可以前一天把浆磨好,因此早上四五点起床即可。不像现在,量大了,做头粳的人家需要凌晨两三点就起床开工。

宦塘村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做头粳,即便到了现在,村里做头粳的农户也不下百户,有一句话叫做“宦塘头粳,红峰扇”。半个多世纪来,宦塘的头粳从来都不愁卖。

做头粳一般以女性为主,男人即使参与,也都是打打下手。做头粳需要邻里团结协助,一户人家做,左邻右舍都会来帮忙。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

头粳制作有较强的季节性,气温在30摄氏度上下最适宜。每年农历八月半前后,我们村就有很多家庭开始做头粳,天气好的日子,村里家家户户门口都晒满了头粳饼。那几个月里,前来村里吃头粳饼、买头粳面的客人络绎不绝。

做头粳看似简单,其实选材和工序都非常讲究,每个步骤要靠经验积累,才能确保头粳饼厚薄一致,头粳面粗细均匀。

头粳的制作大致可分为选米、浸泡、碾磨、蒸熟、晾晒、切条等步骤。做头粳是一项累活。以前所有程序全靠手工,特别是磨浆这道程序,既费时间又费力气。这些年,磨浆和切头粳都用上了机器,省去很多人力,速度也比以前快了许多。

做头粳要选头季稻谷碾的米,在冷水中浸泡足够的时间。米要经过多次清洗,直到把米外面那层发亮的东西洗掉。米洗干净开始磨浆。浆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太厚蒸不熟,太薄容易破。在没有磨浆机的年代,我们都是在前一天用石磨把米碾磨好。现在大家都用机器打磨,就当天磨浆当天做了。磨好的浆均匀地铺在平底竹编或铝制的头粳匾上,放入锅里的滚水中蒸熟,蒸的时候一定要用柴火,饼要蒸透蒸熟。

用一根竹子在蒸头粳的匾轻轻地划一圈,取下圆圆的头粳饼,晾在事先准备好的竹匾上,待水汽蒸发后放到炭火上烘烤。

头粳饼不能在烈日下曝晒,太阳大了会开裂。也不能晾太干,太干了容易碎。头粳饼晒八成干后一个个叠放整齐,用干净的布包好,在上面放圆木或石头之类的重物压一个小时,把晾晒或烘烤时形成的卷边压平整,再用人工或机器切成细条。

好的头粳一把抓起来松得开、放得下,且不会断。切头粳时要注意把饼的边沿部分碎末抖干净,这样的头粳就会根根分明。切成条的头粳放竹匾直至彻底晒干。如果折叠成团,必须机器里一出来就折,一般都是折成三折。晒干的头粳用棕榈叶绑成一把把。扎头粳时棕榈结的位置要对齐,这样扎起来的头粳看上去就很整齐。这些技巧都是我奶奶教的,我奶奶做的头粳既美观又好吃。扎头粳用的棕榈要提前一个月摘回家,做头粳前,把棕榈洗干净晾在竹竿上晒半干,撕成条状,用大号塑料袋装好放进冰柜。棕榈晒太干,扎把时要断裂。

刚出锅的头粳饼看着晶莹剔透,裹上红糖或咸菜加豆腐,一口气吃上三五个不成问题。做头粳的日子,我们常常是头粳饼当餐。做好的头粳可以煮着吃,也可以炒着吃,和平时炒粉干没什么两样。头粳制作中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可以放心吃,口感比索粉润滑,比面条有筋道。

以前我们做的头粳就一种白色,这几年,大家做的头粳花样多了起来,在米浆中加入抹茶粉、甜玉米、火龙果等材料。我平时会去山上摘一些乌叶回家,做乌米头粳送送亲朋好友。

随着人们生活不断改善,尤其是乡村旅游发展,宦塘头粳名气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四五年,几乎每天都有人上门来收购,诸暨安华的客户最多,都是一个介绍一个,头粳销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大。义乌人大多是买个10斤20斤送送朋友,我们基本当天做当天就被买走,根本没有存货。头粳价格原来只有15元一斤,现在涨到了20元一斤。

村里也有好几户人家常年都做的,义乌和诸暨各大菜市场长期卖的头粳大部分出自宦塘。全年做头粳的家里都备有烘干机,所以不论雨天晴天,只要客户有需求,每天做也不成问题。这些人家做的头粳不仅品种多样,包装也漂亮。

这些年,许多做头粳的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头客”和“头粳粉”。我做了多年的头粳,也有一些老客户。我们夫妻俩一天最多只能做40斤米的头粳,从磨浆到切面,要干到下午两点左右,完成扎把至少要下午四点。我这个人做事向来追求完美,头粳扎把的活不喜欢其他人插手,总觉得自己一双手扎起来会均匀一点。

现在我们夫妻的年纪都大了,儿子媳妇心疼我们,总是说干这行太辛苦,可以歇歇了。但那些老客户说想吃我们做的头粳,我也不能让他们失望。

听村里干部说,头粳制作已列入“义乌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里也正在培育头粳非遗传承人。祝愿头粳这道传统美食以后有更广阔的市场,村里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2024-04-15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446022.html 1 3 头粳:清爽润滑有筋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