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写作总的要求是:要言尽而意不尽;结构宜宕开,不宜直接说出主题;要把联想的空间留给读者。七绝就结构布局而言,大体有如下八种:
一、起承转合式
这是七绝最基本、最常见的结构布局,被称为绝句的正体。具体说,就是四句分别为起、承、转、合。写好七绝的关键在第三句的转笔上。所谓转笔,就是换个方向写。要通过造境,创造新的意象,营造诗的意境。
请看七绝《访陈望道故居》:
伏龙山下一农家,分水塘前映彩霞。
幸是先师风雨夜,传来圣火照中华。
陈望道,1891年1月生于义乌分水塘村农民家庭,我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1920年春,他在自家柴屋油灯下,将《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了第一个中文译本,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杰出贡献。这首七绝,首句鸟瞰,次句特写,第三句微转,三四句句脉相连,一气直下,末句运用比喻赞颂了陈望道一生最杰出的贡献。
起承转合式变化多端,限于篇幅,不作详述。
二、问答式
请看七绝《赠画家潘觐缋》:
江淮一个画鱼人,信手挥来乱假真。
欲问画家何秘诀,丹青功到笔如神。
这是一首赠友诗。一二句用夸张手法赞扬了画家的高超技艺。第三句设问,末句将诗意升华到“功到天成”的哲理境界。
在问答式的七绝中,有时没有“问”字,而改用疑问代词。如唐人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诗。三四句由柳树细叶化出奇想,运用拟人手法,一问一答,把春风比作剪刀,裁出满树绿叶,极其形象地营造了诗的美好意境。此诗的意象之美,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在问答式中,也有只问不答的。如唐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是一首立意与构思极其巧妙的七绝。从诗的文字上看,是写新娘在化妆后问新郎:“我的眉毛画得合不合时样?”但从诗题来看,并非如此,诗的内涵其实在:诗是临试前写给享有盛名的张籍的。诗人借新娘自比,向张籍询问:“我的诗是否合乎考官的青睐?”此诗有问无答,读之自明。此诗构思之妙,令人拍案叫绝。
三、对比式
请看七绝《悼念宋文民先生(其一)》:
结识桃园五十年,春秋夜半读诗篇。
《说文》段注今犹在,掩卷沉思倍黯然。
宋文民,原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高级语文教师,著有《后汉书考释》等多部著作。桃园,泗阳县古称。当年他与我同日被分配到泗阳县中学任教。那时我们宿舍紧邻,精力充沛,常自学至深夜。他曾赠我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一部。他于2012年7月病故,享年74岁。这首七绝,上下两联今昔对比,深表哀悼之情。
在运用对比的七绝中,有的由于语言运用巧妙,初看难以看出对比手法。如李白的《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一二句以“杨柳新”与“菱歌清唱”反衬今日苏台的荒凉,三四句以“西江月”引出当年吴王宫廷的奢华之景,构成今昔对比,感叹历史的盛衰之变。这里运用的笔法,与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绝对比式的运用,往往在三四句上。如唐人陈陶《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首七绝,三四句从意象中选取了两个特写镜头,先以“可怜”定调,次用“犹是”连属,对比鲜明,表达了诗人的同情之心,突出了反战主题。
四、对仗式
请看七绝《过三峡》:
雾迷神女千秋梦,烟绕巫山十二峰。
危石高滩终有尽,长江万里总飞东。
一二句运用对仗展现了三峡的人间仙境,令人神往;三四句则富于哲理,疏朗有致,耐人寻味。
七绝有时也有一二句用散句,三四句用对仗的。如宋僧人志南《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七绝,三四句运用对仗。由于句式别致,主谓语倒置,读来尤富美感,故成千古名句。
七绝中也有四句两两对仗的,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七绝上下联都用对仗,这是杜甫的创新。四幅画面高低相对,远近相映,尽显多姿多彩。但由于绝句要求诗绝而意不绝,三四句要力求空灵宕开,四句都用对仗反而限制了绝句这一体式优势的发挥。故这种体式虽有特色,但在绝句史上评价一般。
五、议论式
请看七绝《瞻仰扬州中学朱自清塑像》:
当年在此唤春风,今日喜迎桃李红。
莫看宗师风度雅,一身铁骨气如虹。
这首七绝,一二句以大跨度笔法赞颂了朱自清勤奋育人的一生,三四句由表及里,以议论句式高度赞扬了他忠于祖国的爱国情怀。
七绝的议论式,也有开头一两句即展开议论的。如唐人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在一二句中就直接表达了对秋天的不同审美取向,且带有驳论色彩,显示了排山之势。三四句展示了形象论据,使其立论更为有力。由此表明,议论式七绝,其议论必须与描写、抒情相结合,诗境才富有神韵。
七绝通篇议论的当推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就眼前所见,即时所思,脱口成章,表现了超凡的慧眼和神思。
六、末句寓情于景式
请看七绝《题戏马台》:
五载雄风震楚淮,鸿门失策沽名哀。
悲歌一曲乌江泪,夕照碑亭戏马台。
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诗中对力可拔山、气能盖世、威震楚淮、叱咤风云的项羽表示了赞颂;对其刚愎自用、鸿门失策、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人生悲剧,表达了深切的惋惜之情。末句寓情于景,情深意长,令人遐思。
再如唐人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与白居易是生死之交,当他在病中得知白居易被贬九江的消息,便写下了这首无比沉痛的诗篇。此绝句明白如话,直抒胸臆,末句情寄于景,寓意深长。
又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末句“惟见长江天际流”,该诗也属这一体例。
七、化虚为实式
请看七绝《缅怀邵逸夫先生》:
卲公天际望神州,锦绣风光满眼收。
善举今朝成胜迹,中华遍布“逸夫楼”。
邵逸夫,香港慈善家,2014年1月病故,享年107岁。晚年崇尚慈善事业,向内地捐赠近50亿港元,受惠学校千余所。此绝句巧妙构思,一二句化虚为实,再现了邵逸夫先生的形象。三四句以“胜迹”之美盛赞其精神境界之美。
又如唐人徐凝的《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头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三四句气势豪放,情涌笔端,大处落笔,化虚为实,给扬州送来了“月亮城”的美誉。
八、倒叙式
请看唐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七绝,历来评价很高。这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后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前两句景象密集,营造了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展示了一派空灵旷远的意境。诗人选景独特,静动、明暗相互映衬,主观愁思与客观秋色融为一体。第三句点明钟声的来处,创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枫桥的诗意之美,正因为有了这座古刹,而增添了历史文化的色泽,渗透着宗教的情思,从而更增加了诗篇的历史厚重感和诗意的神韵魅力。
这首诗从时间上看,应是“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前,而所见的一二句之景在后。诗人运用倒叙手法,适应了七绝布局末句空灵神韵的要求。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上列举的七绝结构布局的八种体式,是相对而言的。由于艺术的多样性,有时同一首七绝的表现方式,会涵盖多种结构形式。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七绝,上联用对仗句式;上下联又用对比式。两种体例组合,应运而生,笔力超凡。此诗寓意深沉,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变迁。这首诗在唐诗绝句史上评价很高,被誉为杜甫绝句的“压卷之作”。
(作者简介:原扬州日报副总编辑,曾兼任义乌日报社顾问、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