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群言堂

再说“龙虾”与“排骨”

陈鲁民

日前,考研名师张雪峰发文说:“原来不觉得我的生活有什么不好,但一看你吃龙虾,手里的排骨瞬间就不香了!大家不要去比,过好自己的生活!”他是一番好意,劝慰那些吃排骨者不要与吃龙虾者胡乱攀比,要知足常乐,似乎说得也不无道理。对此,俺已发表过意见。(见4月12日《义乌商报 群言堂》)不过,又想想,洒家还有话说。

人就是在比较中生存的,不比是不现实的。人与人之间要不要比,怎么比,很难一概而论,须因人因事而异。有人能比出动力,比出志气;有人则比得灰心,比得泄气。那些与世无争,胸无大志,满足于现状者,不和别人攀比,心平气和地吃着自己的排骨,也能优哉游哉。而那些不甘寂寞,不甘平庸,不愿久居人下者,则不满足于碗里的排骨,也想尝尝龙虾味道,这一比就可能会比出不平,比出志气,因而激励自己,发愤图强,拼搏进取,干出一番事业。

《史记·高祖本纪》记,刘邦年轻时曾在咸阳服徭役,十分辛苦。一次,他看到秦始皇出行时的霸气场面,阵仗仪式恢宏,旌旗蔽日,卫士如云,非常壮观,令人震撼。比比人家,看看自己,刘邦大发感叹说:“大丈夫当如是也。”这一比,就在刘邦心里埋下了将来一定要做一番伟业的种子,经过数年浴血奋战,他终于吃上了“龙虾,”成了汉王朝的建立者。

京剧大家盖叫天,刚出道时,默默无闻,因与艺名“小叫天”的京剧泰斗谭鑫培相比,大胆给自己取名“小小叫天”。然而,这个名字却遭到一些同行嘲讽,说他是白日做梦,与谭鑫培比有天地之别。脾气倔强的他,一气之下决定改名为“盖叫天”:你们说我不行,我就要干出个样子让你们瞧瞧!经过数十年的刻苦练习,潜心钻研,博学众长,勇于创新,他形成了盖派艺术,在京剧领域自成一家,独树一帜,有“江南活武松”之称。

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刚开始改革开放时,国人对国外情况两眼一抹黑,出去一看一比,这才知道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人家几乎是天天吃“龙虾”,我们却连“排骨”也吃不饱。这一看一比,就比出了危机感、紧迫感,比出了赶超的决心和动力,中国便义无反顾地进入改革开放的快车道,解放思想,破除一切桎梏,群策群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几十年过去了,方方面面获得巨大成就,国家有了翻天覆地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曾几何时,我们对吃“龙虾”羡慕不已;而现在,无论是营养还是发展,我们强调的更多的是均衡与协调。

国家如此,人类亦是如此。人类的发展进步,也是建立在互相比较的基础上。不同的民族、国家,会在不断地互相比较中,发现自己落后了,就会奋起直追,迎头赶上;看到人家的长项和优势,会想办法借鉴引进,取经学习。赵武灵王比出了胡服骑射,秦孝公比出了商鞅变法,伊凡雷帝比出了全面改革,明治天皇比出了明治维新……这样,就形成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竞争态势,人类也就进步了。反之,闭门锁国,自娱自乐,则只能带来夜郎自大的笑谈,并存在被开除“球籍”的危险。

王阳明曾语:“天下事或激或逼而成者,居其半。”激或逼就是比的结果,因为相互比较,会看到自己的落后与差距,激励出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会逼自己卧薪尝胆、破釜沉舟,努力向那些吃“龙虾”者看齐。这样事情就有转机了,进步就成大势所趋了。

当然,百人百态,人殊人异,也有人会越比越气馁,越比越颓废,越比越自惭形秽,那就不要自寻烦恼了,还是小心翼翼看好自己的“排骨”为妙。

2024-04-19 陈鲁民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447391.html 1 3 再说“龙虾”与“排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