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绣湖

◆心香一瓣 张满法

我的铁匠父亲

我的父亲15岁时前往那时的永康县,开始学习打铁的手艺。从此,铁锤与炉火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寒来暑往,一干就是数十个春秋。

父亲常把“做手艺就是做人品”这句话挂在嘴边。每一天,在火红的炉膛前,那一块块原本坚硬的钢铁出炉后烧得像一团火球,父亲抡起沉重的铁锤,“火球”在他的铁砧上变得柔软如面团,忽扁忽圆忽方,在他的千锤百炼之下,化作得心应手的农具和精美锋利的刀剪。每件铁器上都镌刻着“张锦权”的字样,那是他作为匠人的骄傲与自豪。他常常穿着一件灰白色的土布衫,尽管上面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每次穿在他的身上都显得如此整洁和朴素。他的头发总是剃得光光的,没有一丝多余。母亲曾解释说,这是因为光头更方便他清理炉灰,避免头发被火星烧焦。

父亲高高瘦瘦的个头足有一米八,浓眉大眼,手臂长而有力,仿佛能轻易地掌控任何重量的铁块。那双布满老茧的大手,如同铁钳一般结实,每次翻转铁块、挥动铁锤都显得如此稳健而有力。他那布满火星烫伤留下疤痕的腿结实而修长,支撑着他那清瘦而硬朗的身躯。父亲走起路来脚下生风,每一步都踏出坚实的力量。他的眼神深邃而坚定,仿佛能穿透钢铁的坚硬,更能温暖我们兄弟姐妹的心灵。每当他慈祥地注视着我们,那眼中闪烁的光芒总能给予我们无尽的自信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技艺在岁月的磨砺下越发精湛,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铁匠师傅。农忙季节,他常常免费为贫困农户修理犁耙、镰刀等农具。父亲乐善好施,宅心仁厚,经常救济贫困乡民。精益求精的技艺与老少无欺的信誉及助人为乐的事迹,让他声名远播。

父亲用不锈钢材精心打制的刀剪、锅铲、锄头、犁刀等铁器,不仅在选材上极为考究,更是融入了他独特且富有创新性的制作工艺。父亲的独门绝活工艺是在纯铁锻打的刀口部位镶入45号碳钢,淬火时用黄泥水和机油,这样打制的铁器刀口锋利无比,刚柔相济,经久耐用,轻便应手,不仅价格公道,还终身免费修磨。因此,前来请他锻打铁器的人络绎不绝,有时甚至需要提前几个月甚至半年预约订货。

每天去上工时,他总是拎着一个竹编的底方口圆的小篮子。这个小竹篮既是父亲的工具篮,也是饭菜篮,早上离家时装带饭菜,下班时用此装带打制修磨好的铁器,沿途经过各村庄时,顺路送到农户家里。乡亲们也经常会塞些时令水果、麻糖、烧饼回赠父亲,父亲饿着肚子也舍不得吃,总是带回家来分给我们几个孩子吃。因此,童年时期,我们每天傍晚总是盼望父亲早点归来,期待父亲这个四方小竹篮里有梦幻般的惊喜。

如今,父亲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每当我回老家,看到家里那些依旧坚固耐用的铁器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对父亲深深的敬意与思念。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穷尽毕生心血,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大家庭。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坚毅、勤劳和善良的品德,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照耀着我奋勇前行。

2024-07-24 ◆心香一瓣 张满法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474574.html 1 3 我的铁匠父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