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日常年暖尚遥,
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
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
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
翠管银罂下九霄。
这首七言律诗《腊日》,描述了一个寒意不侵的暖冬,洋溢着喜悦之情的作者杜甫尽兴纵酒的场面。喜从何来?一是杜甫当了官。杜甫因安史之乱身陷长安,至德二载(757年)五月,他一路颠沛流离,追随肃宗,直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杜甫的耿耿忠心让肃宗很感动。据《平江县志》记载:“襄阳杜甫,尔之才德,朕深知之。今特命为宣议郎、行在左拾遗。”左拾遗是个从八品的官,品级不高,却是皇帝近臣,让杜甫的满腔报国志有了施展的机会。二是杜甫受了赏。这年的七月和十月,唐肃宗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将领讨伐叛军,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当年腊日夜,乱世中登基的唐肃宗赐宴紫宸殿,并给群臣发了福利,对于杜甫这样一位刚刚经历了三年国家动乱、颠沛流离的人来说,这确实是至上殊荣,于是受宠若惊的他写了《腊日》感谢恩泽。
福利是什么呢?即是诗中所言“口脂面药”“翠管银罂”。
唐代时,以大寒后辰日为腊,即大寒后第五日为腊日,此时天寒地坼,君王以珍贵的御寒护肤品慰劳辛苦一年的近臣,让臣子们沐浴君恩,感受冬日的温暖。杜甫作为近臣中的一员,得到赏赐,自然欣喜万分。口脂,唐代男女都可使用,其功效如唇膏防止嘴唇冻裂,既是化妆品,也是药品。《莺莺传》里,张生就送给过崔莺莺“五寸口脂”。面药,也叫面脂,是用来防护脸部皮肤因寒冷皴裂的膏药,是古人所谓的“脂泽”或“面泽”。翠管为绿色的管状器具,银罂是银盒子,则是拿来盛放口脂面药的。
其实,这在唐代是一种宫廷习俗。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谈道:“面脂、手膏、衣香、澡豆,士人贵胜皆是所要。”刘禹锡的《代谢历日面脂口脂表》中说:“中使霍子璘至,奉宣圣旨……兼赐臣墨诏及贞元十七年新历一轴、腊日面脂、口脂、红雪、紫雪并金花银合二。”白居易《腊臼谢恩赐口蜡状》载:“今日蒙恩,赐臣等前件口蜡及红雪、澡豆等。”《太平御览》也有“腊日上澡豆及头膏面脂口脂”一说。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唐朝皇帝不仅赏赐发放口脂面药,还有红雪、紫雪、澡豆等福利。唐时尚药局专设有“合口脂匠”职官。澡豆,用来去污和护肤,其制作也颇为讲究,千金翼方中就记载澡豆是在胰子的基础上又加了白芷、白术、白茯苓、白鲜皮等19味中药,也提到了其效果:“旦用洗手面,十日色白如雪,三十日如凝脂,神验。”
那么,刘禹锡所说的“红雪、紫雪”又是什么呢?这与唐代金石风气盛行有关,太宗、宪宗都死于金石之害。红雪(绛雪)、紫雪这两味药具有清热之效,主要是用以辅助服食金石。因为服食金石产生的副作用中,最明显的是热毒。孙思邈《千金翼方》载:“紫雪,解诸石草热”,为“瘴疫毒最良方。”孟郊在《送萧炼师入四明山》诗中说:“绛雪为我饭,白云为我田。”可见当时流行服用金石之药,以红雪、紫雪解其热毒。
唐中期以后,不仅近臣有腊日福利,封疆大吏、立过功业的将士兵卒都可以沐浴皇恩收获年礼。史载,贞元十六年(800年)腊日,朝廷派使者来到淮南节度使杜佑幕中,发放新年日历一轴,腊日面脂、口脂、红雪、紫雪、金花银盒、金棱盒各两份,所宣圣旨不仅关心杜佑,还慰问将佐、官吏、僧道、耆寿、百姓众人。贞元十九年(803年)腊日,朝廷派使者到达李中丞(李汶)家,赏赐紫雪、红雪、面脂、口脂各一盒,澡豆一袋。二人谢表,均出于杜佑幕下任职的掌书记刘禹锡之手。刘禹锡的谢表也称“殊私不遗于一物,曲泽下及于三军”,可见泽被范围之广,物品之丰富。其中,面脂、口脂、红雪、紫雪几乎成了定例。
年末岁首,正是上级给部属、员工送温暖、发福利表达关爱之时。如杜甫的腊日福利一样,并不完全在于给予金钱和物质的多少,而在于福利能贴近民众实际需求,忧民之所忧,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需,把温暖送到民众心坎上,才是真正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