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金溪文苑

乌米饭 飘中村

郑凌红

和乌米饭认识的时间不长,一年也难得见一次面,就像牛郎织女相会。可是,我不是牛郎。乌米饭,也不是织女。只要想见,对一个吃货来说,总是有办法的。当然这样的称呼,多半是自己封的。人生在世,吃喝二字,总有一定的道理。现世的烦恼,总需要媒介去挥发,挥发掉了或是有了暂时不想动身子的念头,满足感就容易上来,心气也就会平和开来,看万物都是美好的。

心是通行证。当世界知道你在找寻美食时,它会为你让路。对乌米饭的认识,就是这样。刚听到这个名字时,觉得米饭的家族太庞大了,除了有白米饭,糯米饭,小米粥,薏米粥,竟然还有乌米饭。字面上的意思,自我理解个大概。乌米,自然是黑色的。至于怎么吃,怎么做,哪里是最佳的打卡地,此前并不了解。更不会想到,剥开外衣,它也不过是糯米饭的徒子徒孙。粳米自然也有一席之地,无奈上不了食材的榜单。还好,追根溯源,有时候得依赖工作的福利。它产生交集,走进风味原产地,让想有口福的人还了愿。

光阴转得快,一点不等人,翻过了一千零一夜。还好有记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的乌米饭也有不同。第一次见到它,是在中村,一个有名的饭庄。说是饭庄,其实是有情调。有畲族的特色,也有文化的凝聚。这种不经意间流露的气质,是养心的。这和中村的宣传符号“养心中村”很是贴合。没有裂缝,突然间就温暖了你。中村因处开化中心,如开化的心脏而得名。所谓养心,除了心灵上的修炼,由食物上的愉悦和满足,也可以打通物质转向精神的任督二脉。这种打通,机关在中村人这里,乌米饭是有仪式感的一道。口诀,在他们的经验里。

中村有畲族,农历三月三和立夏是乌米饭明媒正娶的日子。这两个节日里,主妇们会更忙一些,男人们对饮食之事也更上心。虽然他们不知道“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的养生佳品,就是熟悉的乌米饭。但传统不能变,程序不能少,虔诚心依然。日出而作,不仅是农时,也适用于炊事的前奏。上山摘乌饭叶,下山搓叶出浆,放糯米浸泡。数小时,再晾干。后煮熟,乌饭的香味就像少数民族的姑娘,让你有了不一样的感觉。除了香味,料也很足,有包容性。咸肉、蚕豆、笋片,都是应景食材。辣椒酱,豆腐乳,也是域外双雄。这些都让味道更棒,逼你慢慢在心中吐出两个字:好吃。

怎么个好吃?主要有两种味道。感官上的晶莹剔透,加上黑色的加持,有了至尊的神秘。口感上的甜或咸,吸粉无数,获得了八仙过海的大众点评。这种点评,让乌米饭声名鹊起。乌米饭,白瓷碗,撒上白糖,眼睛亮了,口水出来了。清糯香,闪闪亮,有弹性。甜乌米饭,慢慢嚼,舍不得吞下,舍不得放筷。咸乌米饭,最好蒸一蒸。豌豆瓣、咸肉丁、乌米是桃园三结义。一黑,一绿,一朱红,还可撒几条黄鸡蛋丝,红绿黄黑,煞是好看,颜值上更胜一筹,抢占了下咽的先机。如果说甜乌米饭适合细嚼慢咽的话,那咸乌米饭更适合一扫而光。一冲动,就容易大扫除,不管三七二十一,抛却世俗烦心事,进胃里倒腾一番再说。毕竟,咸垫百味,食情更浓。试想,浅夏午间,阳光不燥,清风盈窗,围餐安坐,乌米饭双味穿插,小美好便无声流淌。

乌米饭也是由源头的。它有它的来路。线的一头从唐代开始,始于道家斋日的饵食。宋代起,成为佛家斋食,逢四月初八浴佛节,用乌米饭供之。它有它的传说。半山娘娘名头最大。避战乱,迁半山,摘叶煮乌饭治疮疾;守贞节,救康王赵构,得敕封,立庙塑像,传美名。它有它的符号。这个符号,能祛风解毒,不疰夏,不招“乌米虫”。这个符号,是传统民俗中最淳朴的制作流程。采摘不易,却充满寓意。立夏吃乌米饭,是被护佑的吉祥如意。也是从现在通往过去的感应,带着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区域乡愁。

在行进和感受的途中,乌米饭的道在百姓的口中铺展开来。让我惊奇的是,这与多年前看过的影像竟藕断丝连。连的是目莲戏,连的是目莲的故事。其父多病,其母向佛,自己成了出家人。后祈祷未果,父亡,母生怨,行为异,被打入地狱。白米饭,母亲吃不到。上山寻百草,用乌桕叶把米染黑,成乌饭。孝行感动佛祖,母亲被放。又念其伺奉左右,功德圆满,便敕封为地藏王菩萨。后演绎传承,渐成乡土风俗。此外,也有《宝莲灯》中,沉香前往九华山,送饭给三圣母。贪吃的看门鬼好吃米饭,巧妙的是乌饭叶挤汁,保全了母亲的性命。

每次回老家,经过中村,总能想起那些不多的、关于乌米饭的食事。这个地方,有曾经的同事,也有现在的朋友。所幸,我没有忘记曾经的同事,也能常常想起现在的朋友。也许次数不多,却刻着往事的痕迹、未来的高光。一如,对一个地方,对一群人,对过去的自己的念想。

三月三,草木滋味蓬勃而发。立夏时,枇杷黄,梅子青,中村人举着乌米饭的旗帜,让夏的滋味跨过民族的门槛,给开化注入少有的味道,开化的味道。

2023-05-06 7 7 今日开化 content_339037.html 1 3 乌米饭 飘中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