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金溪文苑

山村古凉亭

留如藩

凉亭,为民间重要交通设施,旧时出门,靠步行,运输靠肩挑背驮,或独轮车推拉(又称羊角车)。为解决行动艰辛,山村才出现“凉亭”。

古凉亭的功能,主要是供人们躲风避雨、歇脚休息、遮阴纳凉。它多为长方形的木石结构,以几十根木头为柱子,架起人字梁,盖以瓦片,一般砌有围墙,耸立于崇山峻岭之中,屹立在蜿蜒曲折古道旁。它不同于用汉白玉为建筑材料建成的“纪念亭”那样庄严肃穆,也不像时下供游览观光的画廊及公园里“八角亭”那样豪华美观,通常外形简朴,不那么雄伟高大。如今,随着公路建设不断发展,交通工具日益增加,古凉亭悄然隐入历史长河,逐渐被淡化遗忘。然而,我生长在本乡本土,加之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基层乡镇工作,往返凉亭较多,故对凉亭印象较深。现特撷趣于后,既包含对故土的回忆,又慰藉自己的乡愁。

古凉亭所处地理环境,大都在前不着店、后不及村的荒野僻壤之地,当然,也有建在平坦原野、阡陌纵横田畈中间的,这是因为凉亭最富有实用价值和民本意义之故。它在峰峦重叠古道上,便于行人避暑纳凉饮水解渴;在原野田畈附近,可供村民下田劳动,存放农具物件、歇力饮水、吃饭休息、喂养耕畜等。

凉亭外形,往往能反映当地百姓殷实的愿望及建亭发起人家境富庶程度。如张湾塘林与下庄交界处山岙里的“歇岭凉亭”,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是当时白渡乡绅杜逢昌独资建造的。杜逢昌原与徽商交往密切,常往返于杭州做木头生意,为便于行旅方便,在凉亭开设茶室及休息室,往来行人络绎不绝。后因德兴革命烽火风起云涌,凉亭遭受损毁。我地下党为便于开展活动,便请一位刘姓大娘,在原址搭建简易凉亭,为“行人”提供茶水,饮用茶水付费与否,均为自愿。此习俗一直延至刘老太去世。

我印象最深刻的古凉亭,要算去苏庄路上的“解元亭”。上世纪50年代初,因工作需要,我常去与江西德兴毗邻的旧十八都。当时旧十八都分设苏庄、富户、余村三个乡。去这三个乡要翻越一条“上七下八”的“解元岭”。据说,到达解元岭背凉亭,可以眺望到江西境内的三清山。那时我年轻,腿脚灵便,独自一人翻越解元岭,沿着被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上岭时,三步当作两步行;下岭时,则连蹦带跳奔跑,想尽早到达凉亭。

“解元亭”建于何时无法考证,长5米、宽4米,凉亭周边尽是青翠欲滴的草木,微风吹来的氤氲白雾,从亭子这边流入,又从那端淌出去,像雾化的流水,更像仙人过后的云雾飘动。从山间传来的百鸟啼鸣,以及泉水的流动声,清晰悦耳,令人似进入仙境般的境界。天气晴朗的日子,连绵起伏的山峰,没有云遮雾罩,远处隐隐约约的山峰,虽无法考证是否三清山,但内心认为看到三清山而满足,于是便兴致勃勃地继续赶路。然而遇到梅雨天气,眼前一片白茫茫,高低的山峰在雾海中飘动,这时只得在亭内环视柱子。横梁上,因湿暖气候的影响,爬满青苔。隆冬时节,大雪封山,踩着“嘎吱嘎吱”作响的白雪,走到半山腰,看到皑皑白雪中,凉亭已被封顶,此时脑海中便浮现出了《水浒传》中林冲“风雪山神庙”的情景,这时,便会警觉地思考:在这深山老林中,万一遇到特殊情况,应如何应对……

凉亭,还有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每当进入路边凉亭时,总会看到柱子上、墙壁上,用木炭等涂写的对联或××到此一游等,这些大都是有感而发,难觅像样的诗作,更无唐代杜牧“日晴空乐下仙云,俱在凉亭送使君”的诗句,也没有元朝周伯琦作的“凉亭千里内,相望到东西”的名句,不过,偶尔也能看到描绘风光秀丽景象的“居高临下望,千山翻绿浪,小径盘山岗,山寨雾中藏”的赞词。

山村凉亭,不仅独特,而且还有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芹阳办事处密赛村桥上自然村,北山下的密赛淤小山岭脚,有座建于明朝的“石梯亭”,它四周悬崖峭壁,岩石高耸。为便于行人,从密赛淤叠石阶60余级,人称“云梯”,在顶端建造石木结构凉亭——“石梯亭”,它长约两米、宽两米,亭内设供奉佛像阁楼,阁楼两旁柱子上,有徽州名士方兆坚题写的“六十级升君于履,三千界往返人游”联句。凉亭两边门柱上,有一副楹联,上联:“立足要牢,过得去,莫寻烦恼”;下联:“回头欲速,吃些亏,还算便宜”。

传说,古时有家住中村曹门的兄弟二人,为争执祖传遗产,官司从县衙到府里,经审理,互不相让,便继续去杭州过堂;两人途经“石梯凉亭”,在亭内坐下歇息。无意中,看到凉亭门柱上楹联时,兄弟二人心有感悟。哥哥对弟弟说:“我们争执的都是祖传遗产,何必互不相让、自寻烦恼?”弟弟也说:“是呀,兄弟间何必争执不休呢!”兄弟二人领悟了楹联所表示的含意,便在凉亭内协商了结解决了久拖未决的矛盾。

故事虽属传说,如今楹联虽因亭塌柱倒字毁,但以此为鉴,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2023-05-06 7 7 今日开化 content_339038.html 1 3 山村古凉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