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掌故

城隍杨炯

杨炯(约公元650—693年),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杨炯幼年时就非常聪明博学,文采出众,小小的年纪就考上了神童举。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9岁的杨炯应弟子举及弟,被举神童。显庆五年,才10岁的杨炯被选拔进入弘文馆,成为皇亲国戚们孩子的老师。唐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6年),杨炯担任秘书省校书郎。他的官运很不顺,升迁很慢,年近三十才当上一个九品小官。对自己的仕途不畅,杨炯心里自然不快,期间创作了《浑天赋》,表露自己的心情。

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作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他所作的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 ,气势不凡,风格豪放。他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 “刚健”的文风。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杨炯跻身“初唐四杰”,秉性耿直,恃才傲物,口无遮拦。他看不惯官场上许多人的所作所为,尤其看不起某些官员趾高气扬、奉承拍马、矫揉造作的为人和做派。“每见朝官,目为麒麟楦”。看见朝廷的一些官宦,就说他们像戏里的麒麟,只不过是一头驴子画对头角披上皮毛,看起来像麒麟而已,脱了外面花花绿绿的马甲,还是一头驴子。这些话,含沙射影,为官的听了,自然对他恨得咬牙切齿。杨炯的桀骜不驯,得罪了不少朝廷官员。他堂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这就牵连到了杨炯。武则天知道他只是年轻气盛,又没什么前科,没有判他死罪,只是把他贬离京城,派到遥远的梓州任职。也许是因为学识渊博,或者是友朋提携,五年之后杨炯又回到洛阳宫教书。可是,经过一次次的磨难,杨炯仍然未改秉性,反而对世态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加看破红尘。他不论场合,什么话都敢说,不管是谁都敢批评,而且不吐不快。回到京城不过两三年时间,他又被贬离京都,被派到偏远的盈川当县令。

杨炯于武周如意元年(公元692年)任盈川令。他看不惯下属溜须拍马、阳奉阴违、欺压百姓的行为,在盈川任上不管是哪个官员被民众举报,如查实有欺压百姓、强取豪夺、欺行霸市等行为,一律给予严惩,不管那人官职大小都用棍子或者竹板痛打,直至把那官员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后来有人据此以讹传讹,给了杨炯一个“酷吏”的称号。

据传,杨炯任盈川令时,张说赠有《赠别杨盈川箴》。历代史学家对《赠别杨盈川箴》的理解不同,造成对杨炯任盈川令后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杨炯为人残酷。《旧唐书》载:“炯至官,为政残酷,人吏动不如意,辄榜挞之。又所居府舍,多进士亭台,皆书榜额,为之美名,大为远近所笑。”另一种说法是杨炯亲政爱民。如今在衢江区盈川村(原盈川县治故址)村边建有杨公祠一座,内有杨炯塑像,杨公祠内以前有对联:“当年遗手泽,盈川城外五棵青松;世代感贤令,泼水江旁千秋俎豆。”说明当地百姓对他是认可、颂扬的,千百年来,当地人都是把杨炯当作“贤令”来膜拜。

杨炯虽然恃才傲物,桀骜不驯。但他对杜如晦却钦佩有加。据说,他在盈川任县令的时候,经常登上龙游北乡的杜山,来到成志寺祭拜杜如晦。传说杨炯曾在成志寺发誓,要以杜如晦为榜样,爱民如子,恪尽职守。他在盈川为官期间,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必到附近二十八都(相当于行政村)六十八庄(相当于自然村)巡视,杨炯所到之处,庄稼地里的害虫就会被他头顶上盘旋的白鸟吃得一干二净,以致粮食丰收、六畜兴旺。公元695年,盈川大旱,田地龟裂,庄稼枯焦,百姓日夜求神拜佛祈雨,却未能感动天神,仍然滴雨不下。杨炯心急如焚,每天净手上香,祈雨不止,也未能感动天地。那年农历七月初九,杨炯在衢江边祈雨不至,仰天长叹,“吾无力救盈川百姓于水火,枉哉焉!”随后纵身跳入盈川潭,以身殉职。当夜,盈川上空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旱情顿除。

此后,当地百姓感其恩泽,为盈川县令杨炯建祠塑像,尊为城隍,奉为一方神灵,年年祭拜。一个小小的县令,竟然能够这样得民爱戴,祭拜千年,这在中国历史上,也许绝无仅有。这也证明了一个真理:只要你心里装着百姓,为百姓干实事,谋福祉,不管你的官职大小,人民都会记住你!

2020-11-23 14 14 今日龙游 content_69542.html 1 3 城隍杨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