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海
地方名称来源纷繁复杂,有以姓氏得名的,如徐家、周家;有以地形得名的,如眠犬形、半爿月;有以地理位置得名的,如塘沿、山边;也有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命名的,不一而足。塔石镇豆腐王村则是以行业而改名,并相沿成习固定了下来。
豆腐王旧名祝塘王,又名上阁王。上世纪六十年代,因村中有六七户王姓人家做豆腐卖,在当地颇有影响,渐渐“豆腐王”就替代了原村名。2008年4月,豆腐王村、西圯村合并,仍称豆腐王村。豆腐王村地处丘陵,位于塔石镇政府驻地东北2.92公里,南、西与勤裕村、童岗坞村相连,东、北分别与横山镇的项家村、脉元村毗邻。现豆腐王自然村820多人口中,王姓有400多人,约占其一半。
据《祝塘王氏宗谱》记载,南宋时期有王氏名仕宁者从萧山迁入,是为豆腐王王姓始祖。王仕宁迁入之初居住在现村办公楼北面的钱家圩,后来随着人口繁衍,王氏族人渐向南面移居,遂成村落。仕宁生一子名良,王良生四子,属善字辈,善一、善二、善三、善四分属中宅厅、上宅厅、下宅厅和大路厅。76岁的王孝良担任过乡镇企业厂长,回村后任村会计多年,系王氏第21世孙,为中宅厅后裔。据王孝良老人介绍,他家当年也做豆腐,他父亲王树祥有一手做豆腐的好手艺,做出的豆腐清爽滑嫩,有浓浓的豆香味,夏天也不容易酸坏,因此四邻八乡的人都乐意到他家买、换豆腐。王树祥用毛竹小片制成小牌,牌上写有可兑换豆腐的数量,按客户交来的大豆斤量折算成豆腐,客户可凭竹制小牌领取相应数量的豆腐。
在豆腐王一带至今还流传着“金钩理胡子”的传说。早年,中宅厅有位太公身材高大结实,自幼习武,练就了一身好武功,而且为人正直,行事仗义,时常替人打抱不平,本村及邻近村庄发生矛盾纠纷都会请他调解,因此他在龙游、西安(现衢江)、寿昌、兰溪一带颇有名气。据说,家中有小孩哭闹,大人只要说:再哭“金钩理胡子”就要来了!小孩会立马停止哭闹。晚上路人遭遇抢劫,只要喊三声“金钩理胡子”,劫匪就会被吓跑。“金钩理胡子”蓄着长长的胡须,让人觉得好奇:这么长的胡须,都把嘴遮盖住了,怎么吃饭呀?有一次,他到了龙游县城,有人想看看他到底如何吃饭的,就特意请他到面馆吃面条。店小二端上了一大碗面条,只见他不慌不忙从口袋中拿出两个金子打造的钩子分别挂在两只耳朵的耳根上,然后用双手将长胡子捋起分成两束挂在两只金钩上,就扑哧扑哧吃起面条来。据说豆腐王中宅厅的男性后人有一共同的特征:脸上长有浓浓的络腮胡子。王孝良老人说,村里王姓男子脸上不长络腮胡子的,就不是中宅厅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