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去年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结集《寄庐梦痕》一书,以纪念、缅怀著名乡贤刘衍文先生。兹刊发刘衍文先生之子刘永翔为该书所作序文,以飨读者。
◎刘永翔
家大人寄庐先生以期颐之寿捐馆,亲友、门人、邑子暨其后人撰文追念,其门下士钱子汉东倡议结集,承故乡龙游县政府出资,上海古籍出版社梓行,为人子者刻骨感铭。回思七十余年父子之缘,翔术业所基,皆慈父循循然善诱所造也。而大人识之高、学之富、德之诚为学林所佩,以翔所知,其因盖有七焉:
吾邑处岑山之下、瀫水之滨,江山之助,固自宜文。自梁刘彦和作宰以来,文风日盛;南宋初孔氏南迁,儒学益昌。团石之谣,宜其有验。近世余公越园文史之能、三绝之卓为世巨擘,当亦山川风俗所钟毓也。先君幼得乡里熏陶,长获儒先教诲,无学历而富学力。此其成之因一也。
先君少喜为文,自越园先生谓其识过于才,遂抟心壹志,师刘彦和、章实斋之能,惟事见解,谈艺论文,用长舍短,终底于成,著述至为钱槐聚先生巨眼所赏。 此其成之因二也。
先君博览群籍,故能了古今诗文沿革异同,往往人以为邈不相及者,独能察其潜通暗递之迹。浩劫时楹书荡尽,而翔乃固欲学诗,先君遂口授前贤之作授之,皆出其腹笥者也。伏胜之能,大人有焉。此其成之因三也。
先君素以直道接物,具周公瑾有误必顾之风,人遂多以其为狂,实则惟求其是,不欲曲学阿世耳,与乡贤赵阅道施于有政无异。此其成之因四也。
先君虽专意游夏之学,而平居不废力命之讨,每持“不可一途而取、一理而推”之论,于先哲之言每有质疑,不必不固,尝改袁简斋之句曰:“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世人欺。”于道有所独得。 此其成之因五也。
先君一生以乐育为仔肩,且善于识拔,而得其奖掖者多能自奋,不失所望。为世铸才,祈学有继。此其成之因六也。先君自遭党锢之祸,失业家居者二十馀年,八口之家,所蓄渐竭,惟恃先母薄入为活。母氏时充柱下之役,远途徒步,长日干餱,不以为苦。牛衣相对,鲋辙相濡,劫波终渡。先君尝反俗谚之言曰:“文章则他人者为佳,妻室则自家者为好。”多病之身,晚年犹有精力事名山之业者,仗伉俪之贤也。此其成之因七也。
先君平生著述已多付手民,而书坊屡求再版,足征世有知音,可谓死且不朽矣。阅兹纪念集稿,亲朋所述,其嘉言懿行乃有不肖所不知者,读之不禁泣下。然则苟无是书,后世则必湮没无闻矣,于此益感友朋之力、桑梓之情也。
先君讳衍文,字彰华,号寄庐。
壬寅八月八日刘永翔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