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龙游·行吟山水

石窟迷踪

◎朱英雄

当车停在龙游石窟景区门口停车场时,已过午饭点,我们早已饥肠辘辘。往四周一看,发现有一家“发现者饭店”,甚是疑惑,难道是以美国“发现者”航天飞船为名?我们怀着一种迷惑的心情走进饭店。

在点菜时,我好奇地问服务员:“你们的店名怎么引用‘发现者’号的名号?”

服务员听后失声窃笑:“老板理解错了!”她开始自豪地说:“这个‘发现者’非那个‘发现者’。这个是石窟的‘发现者’。我们这家饭店的老板就是龙游石窟的发现者之一。”接着,她介绍起石窟被发现的过程。

1992年6月的夏天,位于龙游县小南海镇周红畈村石岩背自然村一带,凤凰山麓周边有多个面积20平方米左右的矩形小池。在竹林禅寺边,有一个是放生池,里面养了许多鱼。一天,有村民在池边垂钓,竟然钓起一条几十斤重的大鲤鱼。在旁边观看的吴阿奶突发奇想:“为何不抽干水抓鱼更省事呢?这点池水几个小时就会抽完。”年轻好胜的吴阿奶就约上伙伴,抬上抽水机,马上开始抽水,准备大干一场。可抽了一天一夜仍没见水浅去,血气方刚的他又借来几台抽水机,日夜不停地抽了半个多月才把水抽干,发现下面竟是一个庞大的石窟(即今2号石室)。“里面一条鱼也没有。”好奇的村民连续抽干了另外5个水池,仍是一条鱼也没找到,只有一个个深不可测的大石窟窿裸露出来,无鱼成谜。从此,千年石窟就重见天日。谜雾笼罩着的龙游石窟,一时间成了“世界第九大奇迹”。

进入景区大门,右侧接待中心有专门的放映厅,入内可了解石窟历史的影视解说。我们心怀各种疑问去实地寻找答案。走过曲折的水泥路,游过蜿蜒的湖心栏桥,踱步绿林幽径,过绮户镂窗,进走廊百折,来到一号石室的进口。

沿石阶通道进入矩形洞口,在昏暗的灯光照射下,发现底部面积约300平方米的长方形石窟,洞壁有一道道用铁器开凿的斜横纹,有层次有规则地排列着。洞檐下有一个长方形的蓄水池,不知窟水流往何处。一根粗大的擎天三角形石柱直抵洞顶,擎起一个神奇洞天。我用手机扫了下“智能导游解说码”,找到了北壁凿刻有“天马行空图”的浮雕,长约1500厘米、宽50厘米。它就在下洞台阶底部的上壁。在观光灯的照射下,可见鱼游壁上,似乎无影之鱼皆化为壁鱼。长颈神鸟振翅翱翔,骏马奋蹄腾空,拉着车辕,载着谜团踏白云朝洞口飞驰而去。二号石室紧靠在一号石室的北侧,比一号石室更深更宽敞。它们都是竖穴小口洞室结构,此结构在发现的石室中居多。石室原本互不相通,一般相隔50厘米左右,即使相隔十几厘米也没打通。现在是为了游客方便进出才打通相邻石窟的通道。摸索着走过1号2号洞室的连接台阶,继续往下深入,更雄伟壮观宽阔的2号石室已呈现在眼前。一座迷人的地宫敝开胸怀,揽你入怀中。它有四根粗壮的立柱,要几人才能合抱,最粗一根需5人才行。4根立柱分立洞中四个方位,井然有序,很像4根年糕,神奇地顶住石洞。在洞口的光照下,可见洞壁凿痕层层如波浪汹涌而来。洞室长35米、宽33米、面积大约1200平方米。2号石室是开凿得最规整的一座石室。在东壁角落,有一无头半身雕像,静静地坐在那里,给人留下一个无言的谜底。从底部登上观光台阶,出不规则的矩形小口,循观光通道就可达3号4号5号石室。

3号5号石窟都有三根撑柱南北一字排列,估计内洞面积3号石室有1400平方米,5号石室最小,只有700平方米左右。它们都有洞檐和蓄水池,因自己恐体力不支,未深入探索。

4号石室面积约有2000平方米,是开放的石室中最大的一个。入口小似葫芦的口,往下看有深30米之多。光走阶道就要好长时间,盘旋而下,如龙入海,至少50米以上。洞底三根撑柱分布奇特,好像等边三角形,三足鼎立。洞壁刻有八仙过海图和人类生产生活的浮雕,但估计浮雕应是后人所为。

迷宫一样的龙游石窟,我们带着迷团而去,又带着更大的难解之谜而回。对于石窟的用途之谜,众说纷纭。主要有采石说,那石料如何搬运、去往何方?藏兵说,兵为谁枕戈砺马?宫殿说,其主何人住地宫?陵寰说、道家福地、伏龙治水等等异猜,不一而足。专家学者们对石窟用途有百余种猜想,都没一个确凿的证据,成了千古之谜,迷雾重重。

在这地下迷宫之中,在这幽灵般缭绕的公园,小径交错纵横,处处峰回路转。我们在各执己见的争论中不知不觉走到了衢江边。一查地图,离停车场竟然是南辕北辙,相距甚远!我们已经迷失在石窟的千古之谜中。

2023-12-01 14 14 今日龙游 content_408506.html 1 3 石窟迷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