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莲
简静的秋日,阳光温暖而明亮。伴随着不急不躁的秋风,我们在桂花的馥郁芬芳里,走进了姑蔑国旧址--龙游县。从旷世奇窟的惊鸿一瞥,到红木小镇的俯仰皆画,我们仿似在千余年的光阴与现实更迭之间,找寻到了这座小县弥足珍贵的记忆与匠心独运的传承。
走进龙游石窟,远古与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时光仿似在进洞的那一刹那,悄悄地按下了回放键,千年以来的一帧帧、一幕幕,在时光洪流中急速地穿梭,人们迫切地想要抓住其中一个画面,却怎么也抓不住。兴许,这也成为了石窟自开凿以来,未能在史书、传说、县志等各类典籍中留下太多痕迹的缘由。无论是采石场之说,抑或是墓陵之思,又或是屯粮练兵之由,初闻甚觉玄幻精妙,细究终觉难成一家之言。虽然建窟成因的谜团至今尚未解开,但那如倒斗矩形状的石窟大厅里,高耸入云的洞顶,有巧夺天工、错落有致的凿痕,仍令人拍案叫绝。它们像是被技法娴熟之人精心雕琢,又似巨大器械批量凿荒而成。那个年代,开凿工具和科技水平都远不如当下,打磨石窟之人究竟是如何以千锤万凿之坚韧,千挑万担之艰辛,成就如此气势磅礴的地下工程?我们不得而知。
龙游石窟的谜团如森林深处的迷雾,拨开了一层还有一层,久久不曾散去。但也正因为谜底不曾揭开,留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思者无域,行者无疆”,石窟构筑起文学家、历史学家、建筑学家、考古学家、青葱少年等等不同身份、不同阅历的人们大美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在充满张力的思维世界中上下求索、探解迷惑,让我们在浩瀚的历史典籍中寻找与之相关的历史与人物,引导我们且破且立、且行且传承。
如果说旷世奇窟是龙游岁月凝固的模样,那么红木小镇则是龙游成诗当下的写照。走进红木小镇,不由地被红木灵动的气质折服,一梁一栋、一檐一桷、一桌一椅,无不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印记,透露着东方美学的神韵,展现着中式建筑的风骨。小镇临衢江而建,红木文化长廊蜿蜒延伸,明清等风格的仿古建筑沿着江畔层层叠叠地分布着,文化园中轴线两侧大小不一的楼宇沿江展开,一廊一阁尽显着工匠技艺。当我们扶着栏杆眺望江天一色的美景时,内心的浮躁之气悄然淡去,工匠们的技艺在这一刻穿越古今。红木小镇虽以红木文化为核,但融合的巧思渗透在小镇的方方面面,比如缘佛圣树酒店便是古典园林、现代楼宇与成荫绿树的巧妙结合,楼宇顶层还设有文殊塔,塔内保存着一棵拥有千年树龄的罗汉松,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佳话。小镇内除了红木博物馆外,还设有万姓宗祠,不同姓氏的游客都可以在此处寻根溯祖。红木小镇之“融”,一如红木家具的设计一般,选材取之自然,制作工艺精湛却不使用一钉一胶,利用木材质地坚硬和结构构造精确,以榫卯结构成型,人类造物与自然之物充分互动、相得益彰,是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最佳诠释。
历经风霜的龙游石窟,转型升级的红木小镇,一石一木,见证着龙游的历史变迁,也积淀着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大若石窟,小若木雕,虽年代相隔甚远,但精湛技艺却是相通的,它们都承载着千百年来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因为这千年一贯的传承和不曾断代的技艺,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件作品都堪称精品,让我们驻足的每一处都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