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金击鼓,供祭品焚香烛,各支徐氏族人代表队和香客分批进入徐偃王庙,鞠躬如仪,跪拜如礼。
西周穆王,嬉游乖张,政事不修,战乱频繁。
强楚攻伐,徐国不防,为护众生,偃王避战。
诸侯之国,贵族私产,以国易仁,圣德昭彰。
偃王南迁,文明播扬,卜居筑溪,又迁灵山。
蛮荒南方,自此发展,姑蔑之地,处处呈祥。
乾坤浩荡,中华泱泱,千秋万代,世世景仰……
郎朗诵读的祭文,传播着徐偃王的巍巍功德。龙游县一位文化界人士认为:“衢州有礼,‘仁’字当先。龙游打造‘最有礼城市’,应当让仁德根植于人心,祭祀徐偃王就是为了传播仁德。”
徐偃王注定是会被历史铭记、为世世代代百姓铭记的,他为了芸芸众生毅然抛家舍业——不,他舍弃的是他的国——的壮举是会永远被缅怀的。
徐偃王,姓嬴名诞字子儒。战国时大儒荀况在说到历代明君贤臣圣人长相之异时,以徐偃王列于孔子、周公、皋陶、闳夭、傅说、伊尹、禹、汤、尧、舜之首位。《荀子·非相》: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周公之状,身如断菑;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简译之:徐偃王目光远视,可看到远处奔腾的马;孔子的脸好像蒙上了驱邪鬼的面具;周公旦的模样好像折断的枯树;皋陶的脸色就像削了皮的瓜;闳夭脸上的鬓须多得看不见皮肤;傅说枯瘦佝偻,身体弯曲得好像鱼的脊背;伊尹的脸上没有胡须眉毛;禹瘸了腿,走路一跳一跳的;汤半身偏枯;(尧)舜的眼睛里有两个并列的瞳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