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偃王何以失国?司马迁《史记》有“徐偃王反”之说。然则考诸众多史料并度之以情理,《史记》所说颇有可疑:徐偃王既不修武备,何能起兵反周?偃王失国的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楚伐徐,有诸多文章典籍取此一说。
《韩非子·五蠹》:“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
《论衡·非韩》:“强楚闻之,举兵而灭之。”
《淮南子·人间训》:“偃王行仁义,王孙厉说楚庄而灭之。”
《说苑·指武》:“偃王好行仁义,王孙厉劝楚文而残之。”
东方朔《七谏》:“偃王行其仁义兮,荆文寤而徐亡。”
尚有多种典籍对楚伐徐之事有记载,难以尽录。楚国为什么要攻灭徐国?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记载有一段阴森森的对话:眼见得徐国日益强大,各诸侯国纷纷向徐国靠拢,王孙厉对楚王说:我的王啊,我们楚国不去征伐徐国,总会有一天楚国就得向徐君朝贡。楚王说:偃王是有道之君,好行仁义,是不可以讨伐的。王孙厉说:我听说,大对小、强对弱,就像石头砸蛋、老虎吃猪,有什么可疑虑的?何况徐偃王不修武备,文德也没到极高境界,现在去打徐国一定是攻无不克。楚王听这么一说,就派出军队攻打徐国了。此事发生在周穆王三十五年(前967年)。
徐偃王得知楚国出兵前来攻打,叹息说:“吾闻:君子不处危邦,贤者不顾荣禄。”(北宋《徐氏谱》)而战争是会死人的,“偃王仁,不忍斗其民。”(《博物志》)于是,他弃君位南迁。
徐偃王弃国而走,去了哪里?唐朝大文豪韩愈有《衢州徐偃王庙碑》:“或曰徐偃王之逃战不之彭城而之越之隅,弃玉几砚于会籍之水。”据此,徐偃王可能来到了越国的一隅、现今的龙游。徐偃王因不忍民众陷于战乱,为保护民众生命财产而放弃君位、放弃属于自己的一切,此仁德在其时颇为罕有,故为历代所敬重、推崇。须知,其时的诸侯国,实质上是诸侯的“私产”。徐偃王堪为“以民为本”“民贵”思想的真正践行者。
徐偃王南迁有数万民众跟随,这支庞大的移民队伍成了中原文明和徐国璀璨文化包括仁的理念的播种者。安徽、福建、江西、江苏、浙江等地考古发现了大量徐国的文物,如徐王鼎、徐王庚儿钟、徐伯鬲、徐偃侯旨铭等,其中包括生产、生活、祭祀诸多方面的器具。江西靖安和高安、江苏丹徒和六合、浙江绍兴等许多地方出土了带有铭文的青铜器等文物,其所展现的古徐国的灿烂文化绽放着不朽的光芒。至于纪念、祭祀徐偃王的祠、庙、殿更是遍布,这又是徐国文化的一种留存,也是人们景仰、信仰徐偃王深厚情怀的一种表达。在龙游,对徐偃王的信仰更是深植人心,明万历《龙游县志》即有“县官岁以正月二十日祭以特牲”的记载,而在清代全县各地供奉徐偃王的庙宇多达50余座。岁月沧桑,供奉、祭祀徐偃王的殿庙屡毁屡建,20余年来,龙游各地复建、兴建徐偃王庙达30余座。这是龙游特有的一种民间信仰现象,由此也形成浓厚的徐偃王民间信仰文化和风俗。在每年农历正月廿,徐偃王圣诞日,全国各地徐氏族人和信众纷至沓来祭祀徐偃王,而在社阳乡大公村则有清明节祭祖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