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予晖
完成1个医院、1个学校、1个商圈、1个大型市场专项交通综合整治,完成海印路提升改造1.8公里,新增主城区停车位975个,增设小干商业广场和马峙渡口两个站点……2023年,我区构建安全、畅通、便捷、高效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取得阶段性成效,顺利通过浙江省治堵工作年度考核。
当下,拥堵已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一大阻碍,影响着百姓的出行,制约着城市发展,也考验城市管理能力和智慧。我区城市交通经过多轮治堵,成效明显。但也要看到,城市化进程推进,汽车保有量增加,城市道路扩展约束加大,城市治堵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坚持以人为本。城市治堵不是“为车而治”,应努力做到“人”“车”兼顾。比如,一些道路、街区过度强化行车功能,忽视人的出行需求,造成治理效果不明显。以人为本,也要求听取群众意见、依靠群众治理,去年我区完成2处区级“民选民评”堵点乱点治理,就收到了良好效果。说到底,虽然路是为车服务的,但车是为人的出行服务的,解决人们安全便捷出行,是交通治堵的出发点。
精细化治理再下功夫。治理城市交通拥堵,需要拆迁造路等“大动作”,也需要小修小补的“细作活”。十字路口只设直行灯没有左转灯,两个方向的车流难免互不相让;绿灯时间短,早晚高峰期往往等了两三次红灯还没能通过路口;道路狭窄且车流量多路口随意掉头,后方和对方车流就会积压一大片……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不良交通体验,而这些“槽点”正是精准治堵的发力点。
在科技创新中拓展思路。当下,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高效管理交通流,这为城市交通治理提供了一个新方法。信号灯传感器算法不够先进、车位信息共享率低、车驾管服务信息化程度不高等等,都会影响城市交通通行效率和群众服务体验。推广应用城市大脑,高质量利用交通数据信息资源,以科技为载体提升道路交通运行效率,是城市治堵的未来趋势。
以更加扎实有效的举措推进城市治堵,提升交通效率,让上班的路、回家的路更加安全通畅,就能让群众在出行便捷中感受宜居城市温度、提升幸福指数。